他不但自己一生注重節儉,還不斷地告誡後輩,一定要一邊種地,一邊讀書,以保持先人的老傳統,千萬不要沾染半點官場習氣,他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或許還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他曾對兒子約法三章:不許坐轎,不許使喚奴婢做取水添茶的事情;拾柴收糞之類的事情,必須一件一件去做:插秧除草之類的事情,必須一件一件去學。這樣才能避免驕奢淫逸。才算抓到了根本!
曾國藩在家訓中,時時強調一個“儉”字。儉而不奢,家道恒興。儉而不奢,居官清廉。這是中國的古訓,也是曾國藩諄諄告誡子弟的重要方麵之一。他賺國潢弟一聯:
儉以養廉,直而能忍。
為了做到儉而不奢,曾國藩對子弟做了許多具體規定。例如:
弟每用一錢,均須三思。至囑。
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多財則終為患害。
後輩子侄,總宜教之以禮。出門宜常走路,不可動用車馬,長其驕惰之氣。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後嬌慣則難改,不可不慎。
四轎(指四人抬的轎子)一事,家中坐者大多,聞紀澤亦坐四轎,此斷不可……即弟亦隻可偶一坐之。常坐則不可。篾結轎而遠行,四抬則不可。呢轎而四抬,則不可入縣城、衡城,省城則尤其不可。
可珍之物固應愛惜,即尋常器件亦當彙集品分,有條有理。竹頭木屑,皆為有用,則隨處皆取攜不窮也。
“儉”字功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
衣服不宜多製。尤其不宜大鑲大繡,過於絢爛。
如此等等,不盡列舉。
過去生活艱難,如今走入了富人之列,亦或是位高權重,享受的條件充足了。於是,很多人放棄了堅持的原則和底線,忘掉了自己曾經曆的苦難,抱著補償的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享受之中。然而,一旦習慣了奢華的生活,那些優良的品質都會隨著漸漸淡化,當有一天浮華散盡,留給自己的就隻有令人反感的惡習了。因此,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一個能夠成就大事的人,無論自身的地位和條件發生怎樣的變化,他都能夠做到嚴以律己,富而不奢,貴而不驕,不沉溺於眼前的富貴,遵循自己良好的處世原則,讓輝煌的道路走得更長久、更穩當。
一日一心得
通常人們認為,節儉這兩個字的含義應該是“省錢的方法”。其實不對,節儉應該解釋為“用錢的方法”。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怎樣把錢花在最恰當的用途上。總而言之,如何把錢用得最為恰當、最為有效,這才是真正的節儉。
耕讀是咱們的傳家寶
曾國藩語錄: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曾國藩不是什麼教育家,但是他留下的《日記》《家書》《書劄》中卻留下了不少咀嚼有味、擲地有聲的教育思想,值得後人研究和學習。比如:他認為,“人才隨士風為轉移,信乎?曰是不盡然,然大較莫能外也。”他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也很大,因而不願家人住在長沙,寧願住在偏僻的湘鄉老家,理由就是(長沙)“風俗華靡,一家不能獨儉”。但同時他認為人是可以改變士風和環境的,隻要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此為種子即可。正如《原才》一文中所說,“風俗之厚薄自乎一二賢者智者之心所向而已”。如此即可以轉移習俗,陶鑄一世之人。
然而,他最為人們所稱道的,還是“耕讀傳家”的思想。曾國藩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十六日給他的幾個弟弟的信中寫道:“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 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之家。”在曾國藩看來,一個家庭能夠興盛不衰,人才輩出,離不開好的家庭傳統。大致而言,官宦人家的子弟多驕,多頤指氣使,盛氣淩人而不肯實幹,因而很難有大的作為;商賈人家的子弟多奢,往往沉溺於享樂之中,乃至飽暖思淫欲,也很難振作精神,幹一番事業;工農家庭的子弟由於社會地位低微,生活範圍狹窄,雖多樸實卻被限製了眼界;讀書人家庭雖知書明理,眼界較寬,卻往往缺少吃苦耐勞的品德。比較下來,似乎隻有半耕半讀或半工半讀家庭的子弟,比較有出息。由此看來,家庭對於後代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