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要求弟弟子侄要勤奮、節儉,他自己首先做到了這一點。他一生勤奮讀書做學問,不讓光陰虛度,在繁忙的治軍從政和晚年患病後也始終如一。他幾十年堅持寫日記,即使在行軍、生病的時候,也照記不誤,直至臨死前一天才停止。
曾國藩終生恪守“勤政為居官第一要義”。他的官箴是清慎勤,其中勤字箴曰: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繼日。他每日早上到晚上,不停地工作做事。主要公文,都自批自擬,即使晚年右目失明,仍然批閱公文,寫作詩文日記。
曾國藩秉性節儉,反對奢費,每食隻吃蔬菜一品,決不多設。雖身為將相,封疆大吏,位高權重也是如此,時人以其每食隻菜一品,稱之為“一品宰相”。
在為人做官修養,曾國藩十分重視以忠、孝為中心,以仁、義、禮、智、信為基礎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還重視家庭倫理道德建設,能時刻檢討自己,自警、自省、自律,慎獨、慎初、慎微,力求心安理得,努力上進。他做官幾十年,從來不取來曆不明的錢和物,發誓不靠做官發財。曾國藩勤政、清廉、尊重長輩、愛護兄弟、關心子女、善待同事親友鄰裏,真正稱得上在朝忠、在家孝的楷模。
而所有的這些,曾國藩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之中,曾國藩既是父親又是朋友,既是經師又是人師,子女無不將父親視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標。在這種情況下,他嚴格要求弟弟子侄們也照樣去做,也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曾氏家族有著良好的家風,據調查,曾國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綿延至今190餘年間,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餘人,沒有出一個紈絝子弟。如此長盛興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屬罕見。由此就可以看出,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一日一心得
古希臘學者亞裏士多德說:“人是最富於模仿性的生物,人是借助模仿來學習他最早的功課的。”父母是孩子最接近、最容易模仿的對象,所以,如果不想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失敗的樣子,那就自己先做個成功的人。
無規矩不成方圓
曾國藩語錄: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不恃一二人之驟發,而恃大眾之維持。
曾國藩說:“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不恃一二人之驟發,而恃大眾之維持。”他認為,家道能夠持久的,不是憑借官爵地位,而是因為有長遠的家規,並且大家共同來遵守這個家規的結果。
鹹豐十年(1860)閏三月初四,他在給兒子曾紀澤的信中說:“昔吾祖星岡公(曾玉屏,曾國藩祖父)最講求治家之法,第一起早;第二打掃潔淨;第三誠修祭祀;第四善持親族鄰裏,此四事之外,於讀書、種菜等事尤為刻刻留心。故餘近寫家信,常常提及書蔬魚豬四端者,蓋祖父相傳之家法也。爾現讀書無暇,此八事縱不能一一親自經理,而不可不識得此意, 請朱運四先生細心經理,八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在給曾國潢的信中也提到:“餘與沅弟(曾國荃)論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岡公為法,大約有八字訣。其四字即上年所稱‘書、蔬、魚、豬’也,又四字則曰‘早、掃、考、寶’。星岡公生平於此數端最為認真,故餘戲述為八字訣曰:‘書、蔬、魚、豬、早、掃、考、寶也’。”
曾國藩一生把“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奉為圭臬,自己努力實踐,恪守不逾,並且苦心教育曾家子弟恪遵家教,謹守家風,造就了曾家人才輩出的局麵。
具體來說,治家八字訣的內容分別為:所謂書,就是指讀書習字;蔬,就是下地種菜; 魚,就是池塘養魚;豬,就是喂豬養畜;早,就是早起;掃,就是掃地清潔;考,就是祭祖; 寶,就是親族和睦。這八個字包括四個麵的內容:讀書、耕作、孝友、睦鄰。書、蔬、魚、豬、早、掃,屬於“耕讀”範圍,是農家應有之義,它的核心是勤儉。曾國藩非常看重“讀”和“耕”,在教育子弟家人時,他常以‘耕讀’或‘半耕半讀’來概括。耕讀二字看似平常、實則蘊深刻的道理:耕,使人足衣食,並養成勤儉習慣,砥礪品行;讀,使人長知識,明白道理,懂得如何做人。並要疏遠六種人:風水先生、算命之士、醫生、和尚、巫道及寄寓他人家中者。他認為一個家庭的興衰,不在於一兩個人做了大官,而在於子弟的賢與不肖,而子弟的賢肖六分稟於天性,四分在於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