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對於老年人的精神狀態,季老應該說是最有發言權的一個人了。他活到98歲高齡,壽終正寢,在他晚年的每一天裏,都幾乎要工作七八個小時,如果哪天沒有寫字就會覺得這一天缺點兒什麼,他說自己人生的學術衝刺階段是從80歲開始的。他在八十多歲時,曾經說過:“我始終主張,老年人應該為青年人活著,而不是相反……吾輩老年人的天職是盡上自己僅存的精力,幫助他們前進……我現在身體頑健,家庭和睦,在社會上廣有朋友,每天照樣讀書、寫作、會客、開會不輟。我沒有不如意的事情,也沒有感到寂寞。”在他晚年時,如果有人請他對青年提出些意見和建議,他都十分積極地配合,一心想著如何把自己的人生經驗以最適合青年的方式傳授給他們,希望他們能夠從中有所收獲。在他看來,人生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總有人在歲月的流逝中日漸老去,並有新人逐漸崛起,但是並不意味著老人從此就可以“功成而身退”變得一無是處了。他認為,老人首先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如果沒有到達人生的終結,誰都不能止步不前。因此他提醒說:“人們進入老境,也是逐漸感覺到的。能夠感覺到老,其妙無窮。人們漸漸地覺得老了,從積極方麵來講,它能夠提醒你:一個人的歲月絕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應該抓緊時間,把想做的事情做完、做好,免得無常一到,後悔無及。從消極方麵來講,一想到自己的年齡,那些血氣方剛時幹的勾當就不應該再去硬幹。個別喜歡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的人,或許也能收斂一點。老之為用大矣哉!”老年,意味著不再擁有大把的年華可以隨意揮霍,卻擁有年輕人所無法企及的豐富的人生經驗;老年,可能不能再繼續做些轟轟烈烈的大事,卻可以指點青年後輩成就這些大事,並在這個過程中少走彎路。進入老年,要有“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精神狀態,應該保持心態衝淡平和,以更加自信和飽滿的狀態豐富晚年的生活。老驥伏櫪並不是說在年輕時就可以混沌度日、虛度年華,等到晚年才懂得珍惜時間,在回首看時徒增懊悔與無奈。它應該是一種一以貫之的堅持和奉獻精神,是年輕時持之以恒的奮鬥精神的延續。人生中需要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季老針對自己的情況就曾說過:“現在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耳雖不太聰,目雖不太明,但畢竟還是‘難得糊塗’,仍然能寫能讀,焚膏繼晷,兀兀窮年,仿佛有什麼力量在背後鞭策著自己,欲罷不能。”對待人生要時常保有一份積極的熱情,人生需要不服老和不放棄的心態,沒有到最後一刻,就不要輕言放棄。薑子牙晚年拜相,李廣晚年仍然披掛上陣,出征匈奴。麵對生老病死,他們都以不憂不懼的堅定意誌應對不可預知的未來,心態和狀態都是後人的表率。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百裏奚的人,他是秦穆公時期的賢臣和當時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生活非常傳奇,年輕的時候貧困潦倒,在被晉國俘虜之前,曾在妻子的支持和鼓勵下遊曆各國以求仕。百裏奚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顛沛流離,仕途屢經坎坷,終於在好友的舉薦下做了虞國大夫。但虞國國君胸無大誌、目光短淺,在遇到重大事情的時候貪圖小便宜,而且不聽百裏奚的勸告。當時晉國想去征討自己的鄰國虢國,需要向虞國借路通過,百裏奚勸國君不要答應晉國的請求,可是國君並沒把百裏奚的話放在心上,最終還是借路給了晉國,結果直接導致了虞國的滅亡,而百裏奚也被充作奴隸流放到秦國。百裏奚感到十分羞恥,自己滿腹經綸卻淪落到給人家做奴隸的地步,因此,在去秦國的途中,他選擇了逃跑,曆盡艱辛回到了楚國。秦穆公是個愛才的明君,他聽說百裏奚是個賢智之人,便親自將他接到了秦國,並向他問政,態度十分謙虛誠懇。兩人一談就是3天,在政治上二人有著極為驚人的默契,他們的觀點常常十分相合。惜才愛才的穆公因此拜他為上大夫,這時的百裏奚已是七十多歲的高齡。早年的遊曆經曆使他對各國的風土人情、地理形勢和社會現狀都甚為了解,這些經曆為他輔佐秦穆公,做出正確的決策建議準備了必要條件。由於有了百裏奚的輔佐,秦國逐漸走向強大,並最終兼並了六國,建立了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可見,隻要有自信和真才實學,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得到機會成就一番作為,是金子早晚會發光。隻要有積極的心態,人生就無所謂老與不老,用陶淵明那句話說,不正是“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嗎?年老,絕不意味著奮鬥的終結。季老對於這一點深有感觸,他說:“我覺得,中國人民在過去幾千年的曆史上成就了許多美德,其中一條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僅是年老時要保持這份心態,無論處在何種年齡階段,都應該有這種衝勁和動力。人生隻有在不斷努力和堅持求索中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有理想和抱負,但這理想和抱負不必太大,隻要能夠盡情發揮出才能即可,如果一味地追求大而不切實際的目標,而自身卻並沒有承擔這份大誌的能力,則會陷入壓力和苦惱中,以至於對自身的能力產生懷疑,最終耽誤的還是自己。人要有切合實際的目標,這樣才能充分享受到快樂和自信。 麵對生命,要“想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