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認為,人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風雨,麵對充滿變數而又無法控製的人生要想得開。他中年的時候曾經一度想到過“自絕於人民”,那時候麵對沉重的生活壓力,一時想不開,為自己製定了自殺的計劃,他在衣袋裏裝滿了安眠藥,把僅有的一點錢交給了妻子和嬸母,希望她們能夠繼續活下去。當他把一切都準備妥當準備出門時,紅衛兵闖了進來,押解他出去批鬥,這卻救了他一命,讓他與死亡擦肩而過,從此再也沒有想到過自殺。他說:“我知道死前的感覺如何,我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因此,從那以後,我認為,死並不可怕,而我能活到今天,多活的這幾十年都是白撿的,多活一天,就是白撿一天。”這次經曆對他來說是因禍得福,他因此而想通了很多事情,人生中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去做。而這個時期,也正是他一生寫作翻譯的高潮期。當一切風浪過後,季老的名譽地位得以恢複,這時的他身兼數職,待遇也逐漸好轉,對於這一切,他都不過分在意,而是把心思更多地放在了研究學問上,他說自己浪費了太多時間,剩下的日子裏,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行。對於那些曾經欺辱和折磨過他的人他並沒有去打擊報複,他說:“如果我真想報複的話,我會有一千種手段,得心應手,不費吹灰之力。可是我沒有這樣做”。“我有愛、有恨、會妒忌、想報複,我的寬容心腸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動報複之念,我立即想到……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隻是所處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於這些想法,我才沒有進行報複。”他在這件事上想得透徹,也想得開,不在已經過去的事情上過多糾纏,他放下仇恨,給對方以寬容和理解,同時也讓自己盡快地走出了陰霾,真正做到了“一笑泯恩仇”。季老95歲接受記者的采訪時,麵對記者的詢問,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諦:“人活著最重要的是想得開”“內心要和諧”。人生中經常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這時要有一顆分辨心——要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感到生活不如意,是因為期望值太高,對生活不知足,還是應對生活的能力過差,麵對生活中的突發事件力不從心。對於這些,要積極調整心態,為自己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設定小目標,在逐個實現小目標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樂趣。那些眼高手低,好高騖遠都是不可取的。如果是缺乏應對生活的能力,那麼就要正視自身的缺點和不足,積極尋找提升能力的辦法,切忌因為一時想不開而走極端。要看到,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麵性,在看到消極麵的同時,也要積極尋找其積極的一麵,真正想得開,就是既要為自己想,也站在別人的立場上為別人想。多進行換位思考,而不是一味悲戚自身的遭遇,人就會豁然開朗,心胸也會日益豁達開闊。人生一世,升沉不過一秋風。升是指人生處在上升期,這個時候感到春風得意、意氣風發是再自然不過的,隻要掌握好度,適當地表達這些情緒能夠從中看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得到一定的心理滿足感;而沉則是指人生處在低穀期,這時如果長時間深陷在情緒低迷、自我否定中,則不僅不利於走出陰鬱,更加不利於今後的發展,想不開就走不出來,如果不能夠自我調節達到情緒的平衡,保證自身情緒的穩定性,那麼又如何去做好其他的事呢?人生中總會有痛苦和不如意的時候,關鍵在於你是願做一杯水,還是一片湖。心靈的承載力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佛家常常告誡人們要學會“放下”,也就是要放下是非心、執著心和得失心。如果不能放下,就會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陷入是非、執著和名利得失之中無法超脫,人心隻有那麼大,陷入其中就無法去關注其他,那麼人生也就被束縛在對外物的患得患失之中。放下,意味著心靈的超脫與自我救贖。佛說:“放下,即擁有。”放下得越多,心靈的空間就會越大,敞開心胸,會發現天地更廣闊。要知道,眼前的執著隻是未曾消散的迷霧,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能看到雲開霧散。
正文 第42章 不完滿才是人生(4)(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