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判中,滿足談判對手的心理需求的方法和途徑很多,如向談判者施以小恩小惠、贈送禮品--在西方被稱為“潤滑策略”,或陪同談判者觀光旅遊,這些可以視為是場外交易。在談判過程中,滿足談判對手的心理需求還表現在針對談判者的談判風格,迎合他的口味,如果對方喜歡別人讚美、頌揚,你就多向他說一些這方麵的話;如果對方喜歡口若懸河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你就不要打斷他的說話,讓其盡情表演,……。這些方略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結合使用,但究竟采用什麼方式投其所好,這要視對方的需要和愛好的具體情況而定。所以,在談判之前充分了解談判者的個人情況,包括其需要和愛好,是很有作用的。
專家點撥:
1在特定時間內,人可能受到各種需求的激勵。任何人的需求層次都會受到個人差異的影響,並且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2人們的心理需求一般是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因此在不同的談判地點、不同的談判背景下、麵對不同的談判對手的時候,對方的心理需求往往也大不相同,而我們隻有從這個不同點出發,才能更好地猜測對方的心理,也可以為談判的最終成功創造出有利條件。
3通過了解和談論談判者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甚至參與其關心和感興趣的活動,以此來打動對方的心,有助於在談判協議上達成一致。
善用談判中的威脅,逼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條件
威脅法是談判活動中運用得相當廣泛的技巧和方法。軍事談判中,談判一方或雙方以武力、人質等手段相威脅;經濟談判中,買方或賣方以不買或不賣相要脅;談判的一方以向法院起訴相威脅;甚至在談判中以談判對手的安全和生命相威脅,等等,隨處可見。所謂威脅,就是談判的一方或雙方通過顯示現有的或者潛在的強大威力,迫使談判對手在心理上感到恐懼,從而被迫放棄某種企圖,降低談判的願望標準,作出某種程度上的讓步,以促使雙方達成協議的技巧和方法。
作為一種談判的心理技巧和方法,威脅能夠產生一種強有力的威懾力量,使對方在談判中處於被動的地位,被迫答應施加威脅一方的某些建議和要求,在權力和利益上蒙受不同程度的損失,而使施加威脅一方獲取某種權益和好處。
案例分享:
有一個公司的董事長,想繼續使用租期已到的土地,就向土地所有者提出延期租用的申請。土地所有者意識到商店的繁榮完全在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於是就要求額外提高租用者用於建造商店的土地的地價。董事長同意土地所有者在原有的基礎上適度提價,並以此為誠意,與土地所有者熱心交涉。但是,在談判過程中,土地所有者頑固地堅持己見,決意要收高價錢,談判毫無進展。
這時,公司董事長開始向其他土地所有者開展總動員,以尋求新的土地,轉移租用目標,以向對方實施威脅。原來的那位土地所有者聽到這個消息,為之一驚,擔心失去這個大客戶,於是主動表示願意重新談判並作出讓步。經過雙方再次協商,土地所有者不得不答應按照原來的條件達成租賃協議。
經驗總結:
在這場公司董事長對土地所有者的租賃談判中,為了對付土地所有者頑固的高價政策,以向其他土地所有者開展總動員,尋求新的土地,轉移租用目標相威脅。結果,使土地所有者被迫讓步,公司董事長完滿地實現了自己的談判目標。這是一個成功地運用談判威脅法的商務談判的實例。
其實,威脅在談判過程中是經常可以見到的,不同點隻是在於有時十分見效,有時卻沒有絲毫的效用;有時效果很明顯,有時效果卻顯現不出來;有的人善於利用,有的人則不太擅長。但無論怎樣,威脅策略在談判中都是一種很重要的技巧,隻要運用適當,就完全能夠達到所預期的目的。
威脅是談判的一種策略和技巧。買主可以用不購買的方式來威脅賣主以求賣主讓步,就像公司董事長以不租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的方式相要脅以求其讓步一樣。可是,當賣主生意好轉時,如土地所有者另有客戶,這種策略和技巧就不再適用。同樣,賣主也可能以不出賣來威脅買主以求買主讓步;可是當買主另有賣主時,這種策略和技巧就會失敗。
如果談判的一方雖然有力量威脅另一方,但是又懼怕對方實施報複時,公開使用威脅法是很不適當的,因為被威脅的一方盡管暫時不得不答應對方的要求,但往往會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來進行報複。
威脅可以逐漸升級,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有效地加以運用。如果一方的小威脅實現了,那麼他可能相信大威脅也行得通;這一次威脅得逞了,那麼他可能相信下一次威脅也行之有效。但是,如果實施威脅的一方被另一方看出了破綻,威脅的策略和技巧也就毫無用處。
實施威脅的程度大小要視問題的大小而定。買主隻因為賣主因故沒按時迭貨,便威脅要和這個有前景的賣主斷絕往來,未免小題大作。
雖然威脅有令談判對手畏懼的力量,甚至本身就是一種談判的力量,但是,如果威脅不能控製,便會成為一種危險的武器。當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大規模的報複觀念,曾經使得蘇俄不敢輕舉妄動。因此,使用談判威脅法應該充分把握對方的實力、談判的背景以及威脅可能產生的影響與後果,否則,不適當的威脅不但不能使談判成功,反而還會造成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