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撥:
1小動作仿佛人內心世界的顯示器,而人總是從不經意的細微處顯示出自己的情緒或意圖。
2有的人在煩躁的時候會用手撫摸或抓下巴,這樣的人多比較圓滑、世故和老練,處理問題能夠比其他人更客觀、更理智。
3有的人在內心特別煩躁的時候,會咬牙切齒,情緒變化無常,極不穩定。而且心胸不是太寬闊,好意氣用事,處理事端不夠理智。
說話時正視對方,是尊敬,更是探視
交談時,要敢於並善於同別人進行目光接觸,這不僅僅是一種禮貌,而且是一種紐帶,它能幫助交談的雙方維持一種聯係,談話在頻頻的目光交流中可以持續不斷。更為重要的是眼睛能幫你說話。
案例分享:
有一次,徐龍帶著幾位得力助手去濟南某酒店與商業夥伴談判。當談判進行到中部階段時,突然陷入僵局。會議室中變得緊張起來,對方代表團雖仍有人表現得漫不經心,但誰都在用眼神較勁。對方代表團希望徐龍對談判條件作一些讓步,然而這將與徐龍的預期相去甚遠。於是短短地有將近五分鍾的時間,沒有人開口說話。突然,徐龍抬起頭,把眼神從對方所有人的臉上掃過,最後落在主要對手上,緊緊地盯著對方的眼睛。對方一開始露出高深的微笑,但是,1秒鍾、2秒鍾……隨著時間的流逝,對方終於沉不住氣了,說道:“老郭,看你的眼神如此堅定,我想今天我再說些什麼也是徒勞吧,這樣吧,我答應你們的條件,咱們先簽一份合同,然後我請大家吃飯--老徐,我今天交定你這個朋友啦!”
經驗總結:
由此可見,在人際交往中要注意對方的眼神。在交談中敢於禮貌地正視對方,是一種坦蕩、自信的表現,也是對他人尊重的體現。談話中眼睛往上、往下、眯眼、斜視、閉眼,遊離不定、目光渙散、漫不經心等,都是在交際中忌諱的眼神。
在洽談、磋商、談判等場合,凝視對方給人一種嚴肅、認真的感覺,注視的位置應在對方雙眼或雙眼與額頭之間的區域。洽談業務的時候,如果你看著對方這個區域就會顯得嚴肅認真,對方也會覺得你有誠意;在交談時如果你的目光總是落在這個凝視區域,你就會把握住談話的主動權和控製權。 各種社交場合使用的注視方式也是一種凝視,注視的位置在對方唇心到雙眼之間的三角區域。親密凝視是親人之間、戀人之間、家庭成員之間使用的注視方式,凝視的位置在對方雙眼到胸口之間。
有一位女記者在對男性做采訪時有這種體會:對注視她的男性要比不注視她的男性更有好感。而且經過在麵試時候的測驗表明,如何選擇候選人也與是否注視著主考人有著很大的關係。注視或是看一個人,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視線接觸”。這種視線接觸越頻繁,對方也越會產生好感。我們應該學會被對方注視。把自己和對方換一個位置的話就會明白:如果是討厭的人,就不會想去看他一眼;相反,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人,就會總去盯著他看。所以注視著你的人,也對你抱有一定的好感。用溫柔的、親切的目光注視對方的話,對方也會產生“他為什麼這樣看著這裏呢”?“有機會的話,和他聊聊看”之類的想法。如果遇到了你喜歡的人,先從注視他開始。
社交中一雙真誠而熱情的眼睛能夠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眼睛會說出人們內心深處的話,它表明了你對人家的好感。充滿善意的眼睛不一定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但隻要真誠,同樣可以贏得人們的好感,讓人難忘。
有人說“眼斜心不正”,這種說法其實不準確,應該說“眼邪心不正”。心術不正的人不光是喜歡斜視,而是“邪”視,就是眼神中透出邪惡的光。孟子說過,看人胸中正與不正,要看他的“眸子”,正直的人眼光是光明坦然的,不正的人眼光是怯懦而灰暗的。曾國藩也說過:一個人目光閃爍不定,這個人定非善類。這些說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如果遇到一個人,其眼睛急速地躲開你的目光而且閃爍不定。你心裏就會很不舒服。我們相信自己的人品,但從儀態上也不要染上這些壞毛病。
專家點撥:
1眼神是一種在社交中通過視線接觸來傳遞信息的表情語言。人們曆來重視眼睛對行為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其思想感情的存在和變化都能從眼睛顯示出來。
2一般和別人相處的時候,要注意注視的禁區:對方頭頂、胸部、腹部、臀部、大腿或腳部和手部。
3我們的眼神應該智慧、誠懇、明亮、平靜、友好、坦然、專注、堅定,切忌挑逗、仇恨、輕佻、卑瑣、輕蔑、奸詐、憤怒、凶狠、陰沉、遊離、茫然的眼神。
巧用肢體語言,增進與對方的感情
成功的社交口才,不僅要有動人的淡吐,而且還要有得體的表情動作,隻有如此才能趨於完美。語言更多地顯示內在的思想和智慧,舉止則更多地彰顯外在的風度和形象。恰當地調動姿勢和動作,會使你的表達增加更多的魅力。而前中國國家女足主教練馬良行在這方麵就做得非常出色,無論在訓練場還是在賽場,很少看到他衝著隊員大喊大叫,而更多的則是通過肢體語言向隊員傳達他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