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修煉篇:修煉口才七十二變(8)(1 / 3)

察言觀色其實就是一個反饋的過程。所謂反饋,它原本是控製理論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施控係統的訊息作用於被控係統(對象)後所產生的結果再輸送回來,從而對信息的再輸出發生影響的過程。人與人交談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信息傳遞,這裏的反饋就是指講話者在發出一定的信息後,獲知聽眾是否真正接收了信息的過程。這個反饋過程十分及時,你在發出信息的當下就能接收到對於所發出信息的反饋信息,然後便可據此及時調整信息的傳送量和傳送方式。反饋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既可以從對方的詢問、回答、重複發言中得到相應信息,也可以從對方的態度、表情、姿態中了解其反應。

因此,與人談話時,要善於察言觀色,關注對方的神情變化和肢體語言等反饋信息,了解對方的需要,把握對方的心情,使雙方的談話更加融洽。

專家點撥:

1在談話時隻有及時捕捉對方的動作和語言等反饋信息,逐漸遞進,環環緊扣地回應,才能成功達到交談的目的。

2培養察言觀色的本領,首先要關注對方說話時臉部的表情。表情比言語本身更能表達內心的動態。另外,說話的速度、說話的音調、說話的節奏等,能幫助我們揣摩對方的心理。

不要忽略肢體語言的作用

無意識的小動作也會出賣你自己

在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有些人經常性地保持著一種習慣,做一些習慣性的動作,這些習慣行為和動作是細小的,但它們恰恰是人們真正性格的體現,甚至不受主觀意識的控製,因此人們一般是沒法掩飾這些習慣的。

案例分享:

宋朝人陳瑾在一次朝會上,偶然發現了蔡京用眼睛直盯著太陽,很久很久,眼睛都不眨一下。於是,他逢人便說:“以蔡京這種神態,以後肯定能夠升為顯貴。但他目空一切,居然敢和太陽為敵,恐怕得意之後,要獨斷專行,肆意妄為,心中沒有君王。”後來,他做了諫官,就不斷地攻擊蔡京。可因為蔡京的麵目還沒暴露,人們都認為陳瑾有些過分。後來事實證明,蔡京真的像陳瑾所說的那樣。這時,大家才想起陳瑾的話。

經驗總結:

陳瑾可以說是有識之人,而他對蔡京的判斷隻是分析了一個小小的細節,這些細節雖小,卻反映了人的性格。若我們對這些細節動作稍做分析,便同樣可以自如運用,去識人認心了。

在社交的過程中,你有可能發現對方有許多不經意的小動作,這時候你完全可以從小動作中看出對方的心理活動。在交談中,如果對方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且搖頭晃腦,則表明這種人特別自信,以至於唯我獨尊。他們有很強的表現欲,在社交場合會用恰當的方式表現自己,評點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讚歎不已。這種人有理想,對事業懷有樂觀主義態度,一往無前的精神也頗受人賞識。

在一些場合中,有人有意無意地咬自己的食指,或者摸眼鏡腿、筆之類的東西。行為心理學家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得出結論,認為這是一種下意識行為。咬東西基本上是一種消除疑慮、慎重思考和拖延講話時間的一種無聲語言。這種不自覺地咬東西的行為暗示的是此人此時內心缺少安全感,想得到理解和肯定。即使此時他嘴裏沒有吐出半個字,但這種體態流露了他此時內心的安全需要。另外,他們做出這樣的動作,也是為了掩飾自己惡化的情緒。但這種掩飾如果起不到什麼作用,情緒會進一步惡化,他們可能會在突然之間發很大的脾氣,而且沒有人能夠製止得了。

對方出現抓耳朵的小動作。古語雲:“非禮勿聽”,就是想避免不好的語言信息傳進耳朵的意思。打個比方說,小孩子不想聽父母的嘮叨時,就用雙手掩住耳朵。而成年人聽人講話時的抓耳朵動作就是從這種兒時的動作演變而來的。隻不過更具隱蔽性罷了,當有人麵對你做出抓耳朵的動作時,極有可能表示他對你的言談失去了興趣。其他與耳朵相關的小動作還有摩擦耳背、用手掏耳朵、拉耳垂等,都表示聽話的人已經聽夠了、不想再聽,或是想由聆聽變為講話的意思。當然在某些情況下,拉耳垂也傳達了內心的某些不安情緒,並對對方的話題感到厭煩,有想要阻止對方談話的意思。拍打掌心。在交流中,對方在說話的同時,可能會有一個手部動作,比如相互拍打掌心、伸出拳頭、擺動手指等等,表示對他說話內容的強調。說話伴有這種動作的人做事果斷、雷厲風行、自信心強,習慣於把自己在任何場合都塑造成一個“領袖”人物,性格大都屬於外向型,很有一種男子漢的氣派。

有的人喜歡用腿或腳尖使整個腿部顫動,有時候還用腳尖磕打腳尖或者以腳掌拍打地麵,從而使整個腿部抖動。有這種動作的人最明顯的表現是自私,很少考慮別人,凡事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對別人很苛刻,對自己卻很知足。當然,當一個人獲益的時候或者心情特別不錯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動作。如果腿腳抖動是由於過度緊張造成的,又當別論了。另外,喜歡抖動腿腳的人是很善於思考的,能經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