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撥:
1與人交談不僅要注意場合,更要注意談話的對象。人的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和生活經曆有所不同,所能接受的說話方式和能理解的說話內容也是有差別的。
2針對不同的談話對象,語言要靈活多變,要注意同對方的互動性,這樣才能做到心靈上的溝通。
3倘若說話不看對象,不僅達不到良好溝通的目的,有時甚至會傷害雙方的感情。
說話要看場合,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不僅僅意味著油腔滑調,更多的是強調說話要注意場合,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說話方式,要做到說話圓潤,隨情應景。在這裏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如何適合情境。適合情境就是要求語言的運用與所處的環境相契合。事實上,也隻有語言和環境相適應的時候,說話才能產生最佳的效果。不然的話,就算話語的意思再好,想要達到預期的目標也會有一定的困難。
案例分享:
《戰國策·宋衛策》中講述了這麼一則趣事:一個衛國人迎娶新媳婦。新媳婦剛坐上車,就開口問道:“駕車的三匹馬是誰家的?”
駕車人答:“借來的。”
於是新媳婦就告訴仆人:“一定要愛護馬,不要鞭打它們。”
車子到了夫家門口,新媳婦邊拜見家人,邊吩咐隨身的奶媽:“趕緊去把灶裏的火滅掉,別失火了。”
進屋後,她看見石臼又說:“把它搬到窗台下邊,放在這兒會妨礙別人走路的。”夫家的人都覺得她十分可笑。
經驗總結:
故事中新媳婦的三句話可謂至善之言,可是怎麼還會被別人笑話呢呢,原因就在於“早晚之時失也”。也就是說她說話的時機不對。她剛剛過門,而且婚禮還在進行中,居然指使這指使那,這時,即使她的語氣很溫柔,也免不了讓別人覺得好笑。
在各種社交場合,說話時都應注意說話內容要與所處情景相協調,真正做到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這樣才能展示出自己恰當得體的說話藝術。現實生活中,很多場合發言都是有忌諱的,這些語言習慣大多是約定俗成的,現在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婚禮場合
在婚禮中發言忌諱使用“斷”、“散”、“離”等字,即使是其諧音也最好回避。親朋好友向新郎、新娘敬酒時,語氣可以輕鬆括潑,但不可過分隨便,開玩笑要適度,避免失禮。另外,在婚禮上談話避免以自我為中心,因為主角不是你。
2喪禮場合
在這樣傷心悲痛的場合,表情要嚴肅,說話要慎重,話不宜太多,而且嚴禁幽默、風趣。說話的內容應表現出對故人的哀悼,多稱讚其優點,對其家屬則要用簡短、真誠的話來安慰。
3聚會場合
同學聚會時,談話內容應輕鬆愉快,多提及往事,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鳴。朋友生日聚會時,說話語氣要輕鬆,談到壽星時,要多加稱讚。長輩生日聚會時,要祝其長壽,避諱談論生死問題,以免使其心生傷感。節日聚會時,應避免過多地談論工作,或生活中不順心的事情,應保持輕鬆愉快的談話氛圍。
專家點撥:
1人與人在進行交談時,其言行舉止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進行的,這就要求所說的話符合所謂的文化特色、社會規範或倫理準則。
2說話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除了會說話,還要看說的話是否與當時的環境相吻合、相協調。
3你一定要記住,講話的時候,尤其是在講重要的話時,務必“三思”,否則,一旦禍從口出,則將很難彌補。
察言觀色,使溝通順利進行
與人交談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談話過程中,如果一味地陳述自己的觀點而忽略別人的感受,顯然是不禮貌的做法,這樣也不利於溝通的實現。因此,與人交談時,應該密切注意對方的行為舉止,從對方的反應中判斷出其對談話內容的態度,從而適時調整談話內容和語氣,以使溝通順利進行。
案例分享:
一個剛剛上任的縣令拜見上司,一時想不出該如何開場,便問上司的姓氏。上司頗感不悅,勉強回答。
縣令低頭思索許久,說:“大人的姓,百家姓中似乎沒有。”
上司更加不悅,說:“我是旗人。”
縣令忙問:“那您是哪一旗的?”
上司黑著臉答遭:“正紅旗。”
縣令沉吟一下,又道:“正黃旗最好,大人為何不在正黃旗呢?”
上司已怒發衝冠,問道:“你是哪裏人啊'”
縣令急忙答道:“廣西人。”
隻聽上司恨恨地問道:“廣東最好,你為何不在廣東啊?”
縣令無言以對,這才發現上司的滿臉怒氣,趕緊告退。
經驗總結:
可見,在社交場合中,一定要注意察言觀色,要注意觀察對方的眼神、表情和坐姿等細節,從反饋中準確判斷對方的態度,以使交談繼續下去。如果發現不好的苗頭,要將自己的話及時打住,千萬不要環環“相逼”,否則不僅達不到交談的目的,更會導致雙方都陷入尷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