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月25日,一個上百人的“港澳華僑回國參觀團”抵達廣州,受到集廣東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人稱“南天王”的陳濟棠盛情款待。
這個幾乎囊括了港澳工商各界翹楚的龐大團隊,是應陳濟棠及廣東省政府之邀,參觀當時剛剛竣工的廣州重大市政工程——“橫跨珠江第一橋”的海珠橋,以及正在舉行的以陳列廣東國貨產品為主的“廣州市展會”。
在來訪貴賓中,有一位身份特殊的客人,原廣州商團團長及廣東省商團軍總團長陳廉伯。時隔9年,故地重遊,且倍受禮遇,曾經縱橫粵港商界的陳廉伯連稱“被通緝離省幾年的鬱氣一吐無餘”。
這位年近五十的彙豐銀行知名買辦,自然有他感到得意的理由。
商團之亂
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15日拂曉時分,在國民黨人廖仲愷、蔣介石及蘇俄顧問鮑羅廷等指揮下的黃埔軍校學生,聯合粵軍、廣州警衛部隊及工農武裝,擊潰了大約13,000名廣州商團團員的抵抗,把他們統統都繳了械。“廣州商團事變”(國共官方均稱之為“廣州商團叛亂”)至此大致平息。
這次事變的直接導火線,是廣州商團向英資洋行購買的近萬槍支(含40挺機關槍)和300萬發子彈,於當年8月10日運抵廣州市區碼頭即將卸貨時,時任黃埔軍校校長兼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蔣介石奉孫中山大元帥府之命,率軍艦將負責運載的英籍輪船扣留。陳廉伯為首的商團方麵認為,槍械進口前已辦妥手續,遂組織代表1,000多人兩次到帥府請願,要求發還軍火。孫中山親自出麵解釋,指該批槍械申報日期與實際不符,“顯然是陳廉伯自己的私貨”,拒絕了商團的交涉。商團隨即發起廣州商人罷市,並通電全省各縣商團罷市響應。
據當時在大元帥府內政部及宣傳局任職的人士回憶,“大元帥勃然大怒,檄調粵軍回防,入駐市內,用資鎮壓”,並先後下令通緝陳廉伯及其副手南海商紳陳恭受。二人避走香港,遙控指揮商團武裝,並借英國領事及停泊於珠江的英艦向孫政府施壓,又暗中尋求駐粵滇軍及陳炯明部隊(時退守惠州與廣州國民政府繼續對抗)的武力支持。“扣械風潮”持續發酵兩月,逐步演變成雙方勢同水火的局麵。
到了10月10日,中共廣東區委發動工會、農會、青年團及廣東工團軍共五六千人召開“雙十警告節”大會,會後舉行示威遊行,高呼“打倒商團,殺陳廉伯,擁護革命政府”等口號,途中與商團軍發生流血衝突,100餘人被打死打傷。商團軍又在商貿繁盛的西關構築街壘,封鎖市區,張貼“孫文下野”、“打倒孫政府”等標語,還計劃在10月14日下午集結攻占省政府、公安局及財政各機關。
這時候,已離開廣州到韶關建立北伐大本營的孫中山,在得悉蘇俄方麵援助的一批武器彈藥及時運抵廣州後,即授權時任廣東省省長並留穗代行大元帥職的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武力解決”。
於是,就發生了14日晚到15日清晨的那一場街壘激戰。前述大元帥府人士憶述,因商團軍居高臨下,據險而守,攻擊部隊一度傷亡甚多,“為速戰速決,完成任務,不得已以火油燃燒柵閘,又以小鋼炮掃射高樓大廈”。據說動用了大約300箱煤油,引發大火,焚毀西關商鋪及燒死商團支持者,西關商業區受到嚴重損壞。
事後統計,整個事變導致大小30多條街道被焚,1,000多家商戶被搶,直接財產損失接近5,000萬港元,平民死傷約2,000人。“臨陣倒戈”參與攻擊商團的滇軍,派人挨家挨戶收繳商團槍械,交不上來的罰款200元,趁機搜刮財物。革命政府方麵也向未遭受損毀的商戶收取保護費,否則“任兵焚劫拿人,政府不負責任”。
“罪人”陳廉伯
很長一段時間裏,“廣州商團事變”在國共兩黨的官方定義中,都是一次“英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反革命叛亂”。商人視賺錢為第一要務,最怕社會動亂,以粵商曆來之精明務實,又有鼎力支持孫中山反清革命的光榮傳統,為什麼要鋌而走險、以己之短、去與真正的“槍杆子”硬碰硬呢?
廣州商團成立於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起因是辛亥革命廣東光複後,市麵治安不佳,殷實商人們隻好抱團自衛,最初參加者300餘人,“裝備整齊,精神煥發,一切營勇(即官兵),均望塵莫及”。起初他們確是“在商言商”,不問政治,在中華民國初期廣東發生的曆次政局動蕩中,均能保持中立。
陳廉伯出身於廣東南海的商人世家,祖父陳啟沅是南洋歸僑,為中國早期民族工業有名的人物,父親以絲業致富。他本人在香港受教育並加入英籍,16歲入英資彙豐銀行廣州沙麵分行,因業績出色升任買辦。1905年起,他又兼任家族經營的昌棧絲莊司理(經理)。除絲業生意外,陳廉伯利用彙豐銀行貸款,炒賣金銀,還經營航業、礦業、紙業以及茶葉、土特產等,經商十年左右,獲利達數百萬元。
1915年,陳廉伯任巴拿馬萬國商品賽會廣東出口協會總理、廣東總商會會長,後任廣東絲絹公會、礦業公會、輸出業協會等會長。他極力與中華民國早期走馬燈般輪流管治廣東的各路軍政勢力搞好關係,其位於廣州西關的豪華西式公館,設有供地方工商界頭麵人物聚會的俱樂部。
到了1922年6月,與孫中山政見不合的粵係軍閥陳炯明派兵圍攻廣州總統府(孫中山時為非常大總統),逼孫避走永豐艦(後名中山艦)。次年1月,孫中山組滇粵桂聯軍擊退陳炯明,重返廣州,建立大元帥府。那時候共有13省軍隊(稱“客軍”)打著革命旗號雲集廣州及周邊,除了滇粵桂及湘軍真有實力外,其餘隊伍多則一兩千人,少則三五百人。甚至有的隻十來個人的“無兵司令”,紛紛前來投機。
廣州是商業繁華之地,各路內地客軍入粵,軍紀鬆弛,搜刮民脂民膏,光天化日搶劫綁架之事,層出不窮。又因時常打仗,每逢部隊開拔,鬧市拉壯丁司空見慣。盡管國民政府三令五申要軍隊移居郊外,但實際上無力管束。商人乃至普通市民受此刺激,加上擔任商團首領的陳廉伯利用輿論積極鼓吹,商團組織迅速擴大,至1924年初團員已達13000人,與國民政府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