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年(1904年)八月,全長42公裏的粵東北潮汕鐵路(潮州—汕頭)正式開工。在清朝末年席卷全國的修路熱潮中,它是第一條全部由華僑投資興建的鐵路,發起者為祖居廣東梅縣的南洋歸國商人張煜南、張鴻南兄弟。
第二年,年過花甲的廣東新寧縣(今台山)旅美商人陳宜禧,自西雅圖返回珠三角西部的老家,倡議修築全長120公裏(一說104公裏)的新寧鐵路(新寧—新會),並於1906年破土動工。它是同期國內商辦地方鐵路中實際建成裏程最長的。
百餘年前,在以粵籍人士居多的海外僑商群體中,異國奮鬥致富後回饋家鄉建設,堪稱“主旋律”,張氏兄弟與陳宜禧的故事隻是冰山一角而已。
粵人足跡遍天下
史料記載,廣東商人移居海外現象最早出現在北宋末年。當時中國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商人們自第一外貿大港廣州乘船出發,前往東南亞和西亞各國,有些人常年留居當地,娶妻生子,安家立業。但海外移民真正成氣候,應自明朝中前期起,朱元璋及其繼任者們實施嚴厲“海禁”措施之餘,允許廣州作為“朝貢貿易”的唯一口岸,得享特殊政策的廣東商人紛紛前往東南亞諸國及日本等地進行貿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商業移民。
如永樂三年(1405年)南海縣商人梁道明赴爪哇國(今屬印度尼西亞)做生意並定居,久而久之,聲望漸隆,“閩廣軍民棄鄉裏為商從之者至數千人,推道明為長”。1407年9月,鄭和首次下西洋歸程經過爪哇以西的三佛齊國,發現那裏多有來自廣東及福建漳州、泉州者,他們的主要首領都是廣東人。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取消“海禁”政策,實施“開海貿易”後,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150多年間,廣州幾乎壟斷了中國的出海貿易,與之同步的海外移民足跡從素稱“南洋”的東南亞,擴展到“西洋”,即美英等西方國家。
18世紀中葉,清廷忙於在西北、西南地區用兵,東南海防較之前鬆弛。據時人記載,乾隆年間(1736-1795),有數萬廣東人抵達馬來西亞各邦經商。到了嘉慶二十五年至道光十年(1820-1830)之間,據學者估計,每年移居暹羅(今泰國)的廣東人、福建人多達6,000到8,000人。1840年到1850年間,增至每年15,000人。光緒十年(1884年),暹羅的中國移民已有150萬人,1891年時馬來西亞的中國移民也超過了9萬人,大多為廣東、福建兩省人,其中不少為商人。
另據光緒二年(1876年)統計,移民到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的4萬華人,幾乎全是廣東人,其中珠三角地區的四邑(台山、開平、恩平、新會)人占82%,香山(今中山和珠海)人占7.9%,他們之中也有部分為商人。4年之後,美國記錄在案的中國移民達10萬人,仍以廣東籍人士居多。
因此,在19世紀末之前,這些中國商業移民常被所在國居民稱為“閩粵人”或“中國賈人”或“華商”,後來才與出賣苦力的華工們一起,統稱為“華僑”或“華人”。
揚威海外政商界
19世紀早期“下南洋”的廣東僑商中,以新加坡的佘有進和胡璿澤較為知名。
佘有進為汕頭澄海人,1823年,18歲的他隻身南下新加坡,由替一家華人商號管賬做起,後從事港口運輸致富,轉向種植甘蔗、胡椒等賺得大錢,再開設“有進公司”,經營茶葉和棉織品生意,終成新加坡數一數二的富豪,躋身社會名流之列。鹹豐元年(1851年),他被英國殖民當局委任為法庭常任陪審員,後升為高級陪審員,1870年被冊封為太平局紳,協助殖民當局處理司法事務。新加坡有一條“有進街”,就是當地華僑為了紀念他而修建的。
1830年,番禺縣黃埔村(今屬廣州海珠區)14歲的少年胡璿澤也來到了新加坡。他父親在當地開了一家“黃埔公司”,專向英國軍艦和各國商船出售麵包、牛肉、蔬菜及各種生活用品。父親去世後,胡璿澤獨力支撐業務,忙碌之餘,還苦學英、法、俄、日等多門外語,英語尤其熟練,這讓他有機會結交英國的商人和軍官,連時任英國遠東艦隊司令的克伯爾上將,都成了他的好朋友。到了19世紀60年代,這個小名“亞基”的廣東鄉村少年,已搖身變為頂級華僑富商,黃埔公司也發展成新加坡著名的大企業之一。因斥巨資參與新加坡的航運業和鐵路業建設,眾人尊稱胡璿澤為“黃埔先生”。
商業上成功的胡璿澤繼而從政,先後被英國殖民當局委任為立法會議員和行政委員會委員,並在佘有進之後獲冊封為太平局紳。通曉多國語言的他從政生涯最輝煌的一頁,是世界外交史上史無前例的“一人身兼三國駐外領事”:光緒三年(1877年)10月,清廷委任他為中國首任駐新加坡領事(也是清政府第一位駐外領事),隨後,沙皇亞曆山大二世及明治天皇政府分別請他擔任俄、日兩國駐新領事。1880年3月,64歲的胡璿澤逝世,新加坡當局和中、俄、日三國駐新領事館,都為他下半旗誌哀。
同時代的廣東僑商中,還有比佘胡二人在海外政商兩界更加春風得意的嗎?有。他就是移居夏威夷的廣東香山人陳芳。陳芳出生於商人家庭,1849年24歲時從香港押運一船貨物到檀香山,後決定留居當地。經十餘年苦心經營後,他擁有了一艘專門往返於檀香山與香港之間的貨船,財源滾滾而來。
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陳芳,深明商場成功之道在於搞好“官府公關”。當時夏威夷仍是王國製(直至1898年才並入美國版圖),他便利用一切機會結交國王周圍的貴族、社會名流和富商,並與一位貴族少女結為夫婦。與土著顯貴家庭的聯姻,幫助陳芳事業更上層樓。19世紀60年代,他將商業資本投入實業,興建糖廠,收購農場,雇用勞工300人,種植甘蔗1200畝,成為夏威夷糖業巨子,家財超過百萬美元。1874年,妻子朱麗亞的義弟入圍新一任國王候選人,陳芳斥巨資舉辦盛大宴會為之拉票,幫助後者最終勝出,自己也一躍變身國王的“義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