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銀錢堆滿十三行(1 / 3)

清道光二年(1822年)九月十八日亥時(晚上9時許),廣州城西珠江邊的十三行地區突然失火,火借風勢,迅速蔓延至眾多中外商館以及堆放了大量毛織品的倉庫。

大火連續燒了兩天,殃及上千房屋店鋪,11家中國人辦的洋行中,6家被焚,房屋貨棧皆成灰燼,外商所辦“夷館”存放的貨物也無一幸免,上至大班(即經理),下至職員,都不得不慌忙避走到停泊在珠江沿岸的商船上。

這是廣東十三行成為清代中外貿易第一要地百餘年來,有據可查的少數重大火災之一。不過,它還不算最具毀滅性的一次。

公行初創

所謂“十三行”的起源,一說原是地名。據清初著名學者、廣州番禺人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東瓊州府領十三州縣,其各種貨物均集中於廣州城西珠江邊推銷,又稱“十三行貨”,清代外貿機構通稱洋行,也聚集在這一帶經營,時人遂將兩者混稱“十三洋行”。另一說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前後,到達廣州貿易的葡萄牙商人已發現該處由原籍廣州(5家)、泉州(5家)、徽州(3家)的13家商號壟斷經營。不管起源如何,清代廣東十三行地區的洋行數目時多時少,少則幾家,多則數十家,隻是偶爾才正合13家之數。

清朝初年,即17世紀後半葉,為了封鎖占據台灣作為反清基地的鄭成功集團,清廷實施嚴厲的“海禁”政策,不僅商民船隻不準下海貿易,外國商船亦“片帆不許入口”,甚至3次強迫沿海居民大規模內遷,使明朝以來繁盛的東南地區貿易口岸走向凋敝。

“海禁”期間,與吳三桂、耿精忠並稱“三藩”的平南王尚可喜、尚之信父子統治廣東,他們利用特權,組織一批“王商”(王府商人),專事對外走私貿易。其他商人受“海禁”所阻,連近在咫尺的商貿中轉點澳門都去不了,平南王府貿易總管沈上達卻能組織規模龐大的船隊,直通南洋各地做生意。據記載,這支船隊往返一次可獲利白銀四五萬兩,一年下來,能賺四五十萬兩。康熙十九年(1680年),尚之信叛亂失敗,沈上達也遭抄家,清點財產近百萬兩,可謂富敵王侯。

尚之信死後,“王商”失去靠山,但依靠豐富的外貿經驗仍擁有巨額財產。“王商”之外,當時廣州從事對外貿易的還有以兩廣總督作後台的“總督商人”,以廣州將軍(地位與兩廣總督相當,類似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員)作後台的“將軍商人”,以及以廣東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長)作後台的“撫院商人”。這些官商互不相讓,爭奪廣州外貿的主導地位。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兩年後,宣布再度開海貿易,分別在廣州、廈門、定海(屬寧波)、上海設立粵、閩、浙、江四海關,以此取代自唐朝以來實行了1000多年的市舶製度,亦即變“朝貢貿易”體係為“商業行館貿易”體係。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市舶製度之下,各國商人隨貢使來到天朝大國,貨物交由市舶司招商發賣(到明朝末年則由其下屬中介性質的“牙行”負責買賣),而海關製度建立後,海關負管理職責,外貿機構即洋行與之完全分離。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去世的屈大均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竹枝詞》:“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可見十三行地區早已是洋船雲集的外貿要衝。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旗下的“馬爾巴勒號”、“蘇珊娜號”和“長桁號”三艘商船先後到達廣州,並與清廷主管廣州口岸的粵海關監督達成協議,獲得登岸貿易的許可。英商隨後在十三行地區正式開設商館(中國人稱為“夷館”),作為對華活動的基地。商館內由主席、司庫和出入口貨物主管等4人組成特別委員會,負責協調內部問題及與中國的海關官員、洋行商人打交道。

4年之後,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廣州洋行商人決定聯合起來,建立公行組織,以改變本國外貿商人自相爭鬥,反讓外國商人漁翁得利的局麵。十月二十七日,十三行洋商舉行隆重的儀式,歃血為盟,共同締結13條行規,約定:對夷商貿易時共同議價,且不能一家獨攬全船貨物;除漆器、刺繡等一般手工業品外,絲織品、茶葉之類大宗貨物普通商家不得任意經營;外地和外省商人來廣州與夷商做生意時,亦須受公行節製,嚴防私販和出售劣貨。

行規中還規定,行商中對公行負擔經費最多、責任最重者,可在對外貿易中占一全股,次之者占半股,其餘則占1/4股。當時占一全股的頭等行有5家,二等行5家,三等行6家,此後新加入公行組織者,需納白銀1000兩作為會費,並列入三等行內。

這是帶有對外貿易專營性質的十三行“公行製度”首次成型,它得到了清廷的許可和粵海關的正麵支持。

行商源流

“公行製度”建立前後,廣州口岸貿易繁盛,但粵海關征收的苛捐雜稅名目繁多。以1721年為例,每艘外商來船需繳納的“規禮”(相當於管理費)包括:通事(翻譯)費白銀250兩,買辦費150兩,船隻丈量費3250兩(後減至2962兩)。而貨物的稅率最初是3%,後增至4%,再增至6%。中外商人均對此不滿,外國商船紛紛移師廈門進行貿易,十三行洋商也轉回廈門另組公行,廣州口岸一度蕭條。如1716年有外商船隻20艘到廣州貿易,到了1725年,反而隻有13艘外船前來了。

如前所述,十三行洋商中以徽州人、廣州人尤其是閩人居多,如享有巨大聲譽的十三行公行領袖怡和行伍秉鑒,即世居福建晉江安海,康熙初年祖輩才遷居廣東南海落戶,乾隆、嘉慶年間其父創立商行,取秉鑒乳名“亞浩”為商名,外國人稱之為“浩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