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認中微子存在的物理工作中,王淦昌的論文“是一篇極有創造性的文章”。然而,最終因此折桂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並非艾倫,也非王淦昌。諾貝爾獎要授予真正從實驗中測量到中微子的人。
王淦昌有時間閱讀和研究中微子,但因戰爭要從實驗中驗證結果隻能是奢望。20世紀50年代,美國有了很大功率的核反應堆,這也為經實驗測到中微子提供了可能。1956年,兩位美國科學家萊因斯和佩爾在核反應堆做實驗,終於測量到了中微子。
知識解碼
受歧視的邁特納
邁特納(1878—1968)為瑞典核物理學家和放射化學家,是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也是核裂變的發現者之一。愛因斯坦曾稱她為“我們的居裏夫人”。1907年,邁特納與哈恩開始在柏林偉大的有機化學家費歇爾的研究所工作,1917年,兩人在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哈恩為化學部主任,邁特納為物理部主任。
在生活的很多方麵,哈恩都給了邁特納以極大的幫助,但哈恩在榮譽分配方麵則顯得自私。對於共同的研究項目,兩人的合作十分成功,但在最關鍵的學術評價上,哈恩明顯地抑製了邁特納。
1918年,他們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鐠,盡管邁特納做了大部分工作,但是哈恩卻是論文的第一作者。1919年,德國化學家協會把費歇爾獎發給了哈恩,隻給了邁特納一個哈恩獎章的複製品。
1935年,邁特納和哈恩開始研究在中子轟擊下的變化。1938年,邁特納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中止了與哈恩的鈾核研究,離開德國到了瑞典。哈恩和斯特拉斯曼進行了一次關鍵性實驗,並有了新發現。雖然無法對發現進行解釋,但兩人還是發表了論文,並沒有署實驗方案設計者邁特納的名字。在當時給邁特納的信裏,哈恩則希望對方就這些發現“也許能夠提出某種有趣的解釋”。邁特納收到哈恩的信後,和侄子、物理學家弗裏希對實驗發現的現象進行了正確解釋,並稱這種現象為“核裂變”,還計算出了裂變所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
當物理學家玻爾得知實驗結果後,感歎道:“哦,這真是神奇!但正應該如此啊!”
1944年,哈恩因“核裂變”實驗的發現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哈恩因擔心承認和猶太人合作會危及自己的利益,一度否認曾與邁特納合作,而且沒有糾正德國媒體對邁特納的貶低。邁特納沒有介意這位值得“信賴的朋友”,給予了理解。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哈恩依舊否認邁特納的貢獻,對外說邁特納隻是自己的實驗助手。
當1966年美國準備給哈恩、邁特納和斯特拉斯曼頒發費米獎時,哈恩曾建議隻給斯特拉斯曼發獎。
哈恩的助手斯特拉斯曼明確說“邁特納是研究小組的靈魂”。玻爾也認為“這個成就應歸功於邁特納和弗裏希”,為此寫信給《自然》雜誌正式聲明。這一切,都沒有改變哈恩的態度。邁特納難以接受他對自己工作的否定,兩個共事30年的朋友最終斷絕了任何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