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痢特靈治療胃潰瘍研究(1 / 1)

知識導航

胃潰瘍是消化性潰瘍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是指胃黏膜被胃消化液自身消化而造成的超過黏膜肌層的組織損傷。

胃酸為強酸性物質,具有較強的侵蝕性;胃蛋白酶具有水解蛋白質的作用,可侵蝕破壞胃壁上的蛋白質。胃、十二指腸黏膜有防禦和修複功能,可以抵抗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侵蝕。當過度胃酸分泌遠遠超過黏膜的防禦和修複作用也可能導致潰瘍發生。研究表明,幽門螺杆菌和非甾體消炎藥是損害胃腸導致潰瘍發病的最常見病因,胃酸在潰瘍形成中起關鍵作用。

1979年4月,澳大利亞珀斯皇家醫院42歲的研究人員沃倫在一份胃黏膜活體標本中,意外地發現了一條奇怪的藍線,他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發現是無數細菌緊粘著胃上皮。沃倫又對切片進行了染色處理,結果細菌清晰可見。沃倫繼續在其他活體標本中尋找這種細菌,他發現這種細菌總是出現在慢性胃炎標本中,於是意識到這種細菌和慢性胃炎等疾病可能有密切關係。

然而,當時的醫學界認為健康的胃是無菌的,因為胃酸會將人吞入的細菌迅速殺滅。這項發現受到眾人的質疑。

1981年,珀斯皇家醫院消化科醫生馬歇爾偶然來到沃倫的課題組尋找機會。馬歇爾為沃倫提供了一些胃黏膜活體樣本,並進行了相關試驗。他驚訝地發現,沃倫堅持的觀點是正確的。馬歇爾對這種不知名的細菌表現出極大興趣,兩人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中。

為了獲得這種細菌致病的證據,馬歇爾自願進行人體試驗。在服食培養的細菌後發生了胃炎,很快痊愈。接下來,沃倫和馬歇爾又用內鏡對100例腸胃病病人進行研究。他們發現,所有十二指腸潰瘍病人胃內都有這種細菌。

沃倫和馬歇爾將發現的這種細菌被定名為幽門螺杆菌。英國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報道其成果後,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熱潮。

知識拓展

對人類“情有獨鍾”的幽門螺杆菌

據估計,全世界約50%的人胃部都“藏”有幽門螺杆菌,但隻有極少數受感染的人會患上胃潰瘍等胃病。

人類是它的唯一自然宿主。在馬歇爾和沃倫的發現發表後,通過人體試驗、抗生素治療和流行病學等研究,幽門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漸清晰,科學家對該病菌致病機製的認識也不斷深入。

大量研究表明,超過90%的十二指腸潰瘍和80%左右的胃潰瘍,都是由幽門螺杆菌感染所導致的。目前,已經可以通過抗體試驗、內鏡檢查和呼氣試驗等診斷幽門螺杆菌感染。抗生素的治療方法已被證明能夠根治胃潰瘍等疾病。

幽門螺杆菌的發現,開創了人類對胃潰瘍等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提高了人類的健康水平。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評價說,馬歇爾和沃倫先驅性的發現,使胃潰瘍從原先人們眼中的慢性病,變成了一種“采用短療程的抗生素和酸分泌抑製劑就可治愈的疾病”。

發現幽門螺杆菌加深了人類對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間關係的認識。馬歇爾和沃倫的發現,革命性地改變了世人對胃病的認識,大幅度提高了胃潰瘍等患者獲得徹底治愈的機會,為改善人類生活質量作出了貢獻。

20世紀70年代,我國醫師首先發現了用痢特靈或抗菌藥物治療胃潰瘍的療效。若沿著這一方向繼續研究,就會弄清胃潰瘍的發病和治療機製。盡管有人對此進行過研究,但終究因與經典理論和傳統治療方法明顯違背而不得不終止了探索工作。

知識解碼

痢特靈具有抗幽門螺杆菌作用,同時還能抑製單胺氧化酶的活性,使內源性多巴胺增高,通過中樞及周圍神經調節胃的功能,有利於潰瘍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