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令人抱憾的中微子研究(1 / 2)

知識導航

1942年,王淦昌提出一種探測中微子的建議:用K電子捕獲的方法來驗證中微子的存在。這個建議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後,美國物理學家艾倫按照該建議作了K電子俘獲的實驗,測量了反應後粒子的反衝能量。“王淦昌—艾倫實驗”是世界上第一個比較確切地驗證中微子存在的著名實驗。這個結果不僅證明中微子存在,而且為費米理論提供了鞏固的實驗基礎。

由於德國老師輕視了他這個中國青年的建議,王淦昌最終沒能成為中微子的發現者,也沒能邁進諾貝爾的門檻,留下了“終身遺憾”。前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恒花秀武曾對他說:“你已經走到諾貝爾獎的門檻上,差一點兒就跨進去了。”

1930年,王淦昌師從傑出女物理學家邁特納,成為她的唯一一名中國學生。

1931年,王淦昌參加了柏林大學的物理討論會,得知了轟擊鐵核實驗中發現有很強的貫穿輻射問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對外輻射能否具有那麼強的貫穿能力所需要的高能量表示懷疑。玻特在實驗中用的探測器是計數器,王淦昌想到的是,如果不用計數器做探測器,而改用雲霧室重複實驗,會弄清這種貫穿輻射。為此,他主動向邁特納建議用一個雲霧室著手研究玻特發現的這種貫穿曲線,但被拒絕。1931年,約裏奧·居裏夫婦改做了這個實驗,作出了“輻射效應”現象的結論,並於1932年發表了簡短的報告。查德威克用不同的探測器獨立地進行了上述實驗,證實了這種貫穿輻射是中子粒子,並計算了這種粒子的質量。1932年2月,查德威克將論文發表。同年2月22日,約裏奧·居裏夫婦公布了他們用雲翼室再次進行這項實驗的結果,來佐證查德威克的實驗。1935年,查德威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許多人為約裏奧·居裏夫婦與科學最高榮譽的擦身而過深表惋惜。值得惋惜的不止他們兩位。如果邁特納采用了王淦昌的建議和要求,憑借傑出的實驗才能、豐富的經驗,會成為開創原子核物理學新時代的重大事件。

中子發現以後,邁特納曾對王淦昌說:“這是運氣問題。”王淦昌半開玩笑地說:“如果當初做出來了,王淦昌就不是今天的王淦昌了。”

知識拓展

王淦昌

王淦昌(1907—1998),中國核物理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兩彈之父。他長期從事高能物理、宇宙線、等離子體物理、受控熱核反應的研究工作,為中國核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王淦昌是中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1929年,王淦昌畢業於清華大學,1934年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41年,他獨具卓見地提出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方案,並為實驗所證實。1959年,他在11國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間,領導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把人類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也使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工作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1984年,他又領導開辟了氟化氪準分子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研究的新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