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衝擊諾貝爾獎的青蒿素(2 / 2)

經過190多次失敗後,終於用乙醚製取的191號樣品,對鼠虐、猴虐的抑製率達到了100%。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開的“523項目”工作會議上報告了實驗結果;1973年初,北京中藥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結晶。隨後,青蒿結晶的抗瘧功效在其他地區得到證實。之後,將青蒿結晶物命名為青蒿素,作為新藥進行研發。

幾年後,有機化學家完成了結構測定;1984年,科學家們終於實現了青蒿素的人工合成。

從藥材篩選、有效成分提煉、臨床試驗、結晶獲取、結構分析、人工合成直至新藥研發,青蒿素的發現發明過程猶如眾多科研人員環環相扣的接力賽,每一棒都功不可沒。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對惡性瘧疾、腦瘧有著強大的治療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被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為“中國神藥”。全球死於瘧疾的人數下降了38%,全球43個國家其中包括11個非洲國家瘧疾發病率和瘧疾死亡率都下降50%以上。

這一科研成果作為傳統中醫藥瑰寶,得到了國際生物醫學界的權威肯定。專家認為,青蒿素證明了從傳統藥物獲得確定化學成分藥物的價值。這能刺激國際醫藥界用傳統藥物尋找全新化學結構的藥物、發現已有化合物。這也警醒人們努力確定中藥特定化學成分和特定疾病的關係。

知識解碼

中國研發青蒿素類抗瘧藥檔案

青蒿是一種菊科草本植物,植株有香氣,一歲一枯榮。公元340年,東晉的葛洪在其撰寫的中醫方劑《肘後備急方》一書中,描述了青蒿的退熱功能;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它能“治瘧疾寒熱”。20世紀60年代,全球瘧疾泛濫。

1967年,啟動研發抗瘧新藥。

1971年,發現青蒿抗瘧有特效。

1973年,屠呦呦成功發現低溫提取法,將提煉出的青蒿結晶物命名為青蒿素。

1974年,李國橋臨床證實青蒿素抗瘧功效顯著。

1976年,李英成功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合成蒿甲醚等抗瘧新藥。

1977年,向世界公布青蒿素類抗瘧藥研究成果。

20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推廣青蒿素類抗瘧藥,瘧疾在中國逐漸絕跡。

20世紀80年代,周義清首創青蒿素類複方抗瘧藥。

1991年,複方蒿甲醚獲得國際專利,開創先例。

2009年,青蒿素類複方藥複方蒿甲醚獲歐洲發明人獎。

2011年9月23日,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

斯坦福大學教授、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成員露西·夏皮羅在講述青蒿素發現的意義時說,青蒿素這一高效抗瘧藥的發現歸因於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洞察力、視野和頑強信念”,為世界提供了過去半個世紀裏最重要的藥物幹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