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導航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給中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獎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和時間。這被認為是一項完全符合諾貝爾設獎宗旨的“造福人類”的世界級的重大成果,既有物理上的重大突破又有技術上的重大發明,至今卻也難以染指諾貝爾獎。雜交水稻可能因為納入不到物理、化學、生理與醫學領域而不能獲獎,但至今也沒有人與諾貝爾基金會聯係和交涉。
中國內地至今沒有一位具有提名諾貝爾獎候選人資格的人士,這對推選內地科學家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有很大影響。
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
袁隆平被譽為當代神農氏,他的雜交水稻被稱為繼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之後的第五大發明!
2007年4月29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並出席了有世界數百名頂級科學家參加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年會。
知識拓展
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是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雜種優勢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雜交水稻技術在中國的推廣應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1981年,中國政府向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李必湖等農業科技工作者頒發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以表彰他們在雜交水稻上的傑出貢獻,他們的工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食生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雜交水稻研究分為雄性不育係水稻、保持係水稻、恢複係水稻、三係雜交水稻、兩係雜交水稻、超級雜交水稻幾個階段。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技術,1973年實現三係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為全國大麵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知識解碼
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準,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這顆小行星是1996年9月18日在興隆觀測站發現的,發現後的暫定編號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漢語拚音字頭,當它獲得8117這一永久編號後,為了表示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天文學家們決定把它命名為“袁隆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