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導航
青蒿素是我國科學家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研發的抗虐新藥。它取代了奎寧、氯喹,給瘧疾嚴重流行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帶來了福音,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重視,不僅是獲得該組織認可的由中國人完成的唯一創新藥物,而且該組織還專門向瘧疾流行國家和地區大力推廣。
在20世紀,研究治療瘧疾的科學家中就有4人獲得了諾貝爾獎。而青蒿素的研製者,至今仍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青睞。
1967年5月23日,中國聯合研發抗瘧新藥的“523項目”正式啟動,60多個單位的500名科研人員組成了研發大軍,幾乎等於集中了全國的科技力量。1969年1月,時年39歲的屠呦呦以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的身份加入“523項目”。此前,美國投入巨額資金,篩選出20多萬種化合物,但沒有找到理想的藥物;國內多個省份的科研人員已經篩選了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都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屠呦呦首先麵臨的問題,仍是解決找藥的難題。
知識拓展
征服瘧疾
瘧疾是一種古老而頑固的疾病,傳播廣泛,致死率高。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古典醫書《黃帝內經》就描述了瘧疾的發熱、寒戰、出汗退熱等相關症狀。在古希臘和印度,均有對瘧疾暴發導致人口減少的記載。
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12月發布的全球瘧疾年度報告顯示,就在2009年全球還有78.1萬人死於瘧疾。
人類對付瘧疾的藥物,最初並非來自青蒿,而是源於另一種植物——金雞納樹。19世紀,法國化學家從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抗瘧成分奎寧。隨後,科學家人工合成了奎寧,又找到了奎寧替代物——氯喹。氯喹一度是抗擊瘧疾的特效藥,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了抗藥性。
20世紀60年代初,瘧疾再次肆瘧東南亞,疫情難以控製。科學家們開始尋找對付這種疾病的新藥。人類與這一痼疾的持久戰鬥仍在繼續。目前最有效的抗瘧武器就是青蒿素類藥物。
她從係統整理曆代醫籍入手,她查閱經典醫書、地方藥誌,四處走訪老中醫,做了2000多張資料卡片,最後整理了一個600多種包括青蒿在內的草藥《抗瘧單驗方集》,供研究者進一步發掘。1971年,經過反複篩選、試驗,屠呦呦領導的研究小組將目光鎖定青蒿。在眾多中草藥中,研究小組發現青蒿對瘧疾的抑製率相對較高,能達到68%。然而,之後的重複試驗中,青蒿的抑製率反而降低了。“我們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療瘧疾的經驗。我們為什麼就做不出來呢?”屠呦呦再次翻閱古代文獻尋找答案。《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絞汁使用的辦法,和中藥常用的煎熬法不同。這是不是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溫下被破壞?屠呦呦受到啟發,想到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