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工合成胰島素(1 / 2)

知識導航

2012年12月10日,中國作家莫言的身影出現在全世界矚目的諾貝爾文學獎領獎台上令人振奮。但讓人遺憾的是諾貝爾科學獎依舊沒有中國內地科學家榮獲,似乎在與中國人保持著距離。但是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曾經有多項科學研究離諾貝爾科學獎那麼接近過,卻又遺憾地失之交臂。人們不禁要問:我們有能力獲得它嗎?我們究竟什麼時候能夠獲得它?

1979年,鈕經義代表人工合成胰島素團隊競逐諾貝爾化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接近諾貝爾獎。在1966年4月舉行的華沙歐洲生化學會聯合會議上,中國成功人工合成胰島素的新聞,成了參加會議的科學家們的中心話題。不久後,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化學組主席蒂斯尤裏斯教授來到中國參觀了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對在場的中國科學家說:“你們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島素十分令人振奮,向你們祝賀。美國、瑞士等在多肽合成方麵有經驗的科學家未能合成它,但你們在沒有這方麵專長人員和沒有豐富經驗的情況下第一次合成了它,使我很驚訝。”但這一成就最終未能獲獎。

知識拓展

胰島素

胰島素是機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蛋白質激素,可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

1921年,由加拿大人F.G.班廷和C.H.貝斯特首先發現胰島素。1922年,胰島素開始用於臨床,使過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治療。

1955年英國F.桑格小組測定了牛胰島素的全部氨基酸序列,開辟了人類認識蛋白質分子化學結構的道路。

1965年9月17日,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力的結晶牛胰島素,是與兩彈一星並列的震動世界的科學成就。這是第一個在實驗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質,稍後美國和德國的科學家也完成了類似的工作。

鄒承魯(1923—2006)是生物學家,我國率先發起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的領頭人,確定了胰島素全合成的路線,為我國率先實現胰島素的人工合成作出了重要貢獻。1951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的榮譽會員。

1978年,他與另外四位候選人共同被推薦入諾貝爾獎候選項目;1981年,“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研究”獲得了國家科技一等獎。

1959年,中國科學家在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過程中,鄒承魯教授領導的實驗組曾取得了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成就——把天然胰島素拆成A、B鏈,再重新複合,得到了活性恢複到原活性5%~10%的產物。這證明胰島素的結構信息存在於其一級結構中。1961年,美國科學家安芬森發表了一項理論意義類似的、相對簡單的工作——氧化被還原的核糖核酸酶肽鏈複性、結晶。他用尿素變性天然核酸酶A,並能複性。這一成就獲得了197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人工合成胰島素專家熊為民說:“如果在安芬森提出‘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決定高級結構’之前,或者與此同時,我們發表成果倒是有可能競爭諾貝爾獎的。可我們的結果發表得比他晚了不少時候。”其實在複合A、B鏈,得到5%~10%活性的產物後,研究者曾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成果。1959年11月16日,生物化學研究所向中國科學院上書要求盡快發表重合成成果。然而,基於保密考慮,為了避免外國科學家利用這一發現首先完成胰島素的合成,最終未獲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