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餘答道:“弟子都是先伸一隻腳去探,陡的地方就手腳並用,走的還算順利。”
上善真人接著問:“山道之上可還有別的?”
“弟子沒有注意。”黃小餘答。
上善真人說道:“自然萬物博大無比,奇妙無窮,豈能沒有?那風吹葉動,蟬鳴鳥叫,蠕蟲翻身,萬物生長,乃至消亡,皆是自然變化。閉你目識為的是要開你心識,你當用心去感知,修道之人,心念一動,連那天邊地角最微弱的變化都能感知得到,何況這區區山道?切記,山道修行重在修心識、心境。今日就說到這,你且修煉去罷。”
“是。”黃小餘應了一聲便退了下去。
看著黃小餘退下的身影,上善真人似乎顯得有些失望,不覺捋了捋長須,陷入沉思,心想,銳者不厚,大智若愚,興許這小徒弟的成長還需要一段漫長的經曆罷。
一路上,黃小餘都在想著師父說的話,來到石階前,蒙了雙眼,這回他不打算再用手腳去摸索試探了,而是按師父所說的,用心識去感知。
山道上的風吹葉動、鳥語花香,黃小餘確實是感知到了,但與其說是感知倒不如說是感受,因為黃小餘是用聽覺和嗅覺去捕捉這些外界事物的,與上善真人所說的心識感知並不是一個境界。
所謂心識感知,叫人仿佛身臨其境,親眼目睹,甚至於好似親身經曆,與萬物合一,感同身受一般。
當然,這等境界如今的黃小餘是遠遠達不到的,但不得不說那已然是一個開始。
由於聽了師父的話,修煉心識,所以黃小餘走山道再也不摸索試探了,全憑所謂的心識感知果斷下腳邁步,這可把黃小餘給摔慘了,好在有飛天符簡護身。
每次在他失足滾落山道時,那飛天符簡就好似活過來了一般,發著淡淡藍光,或是把他頂住,或是將他托起,總之是把他護得周全。
這看似平平無奇的一塊竹簡,當真是諸多神奇,而且還壓不折,撞不爛。
日落西山,天邊的最後一抹餘暉也已消散。
幾天前,黃小餘已經能在白天裏走上一個往返,不用再麻煩呂懷穀師兄來接他了。
而今天,呂懷穀見黃小餘遲遲未歸,隻道是他去掌門師尊那裏誤了些時辰,所以未能在前返回山上,於是便下山去找他。
當呂懷穀在山道上見到黃小餘時,不禁嚇了一跳,隻見這小師弟身上是青一塊紫一塊的,還有多處擦傷,趕忙上前查看,確認沒有大礙後才鬆了口氣。
“小餘,今天怎麼弄成這樣?”呂懷穀疑惑地問。
黃小餘也不知道怎麼說才好,支支吾吾地道:“沒、沒什麼,就是不太小心,摔了幾次。”
呂懷穀聽了將信將疑。
上山以後,沒過多久,呂懷穀便拿了藥來給黃小餘擦。自拜入映月門以來,這位師兄對他是照顧有加,使得黃小餘除了尊敬外,心中對呂懷穀更多了一份感激之情。
是夜,黃小餘便不再去研讀那玄奧的道義了,而是翻到了道法部分,照著書上所教,開始修煉起來。
隻見他盤腿而坐,閉目靜心,將自己融入周遭環境,融入這自然萬物,融入那無邊的天地,用心去感知那天地間的靈氣,引天地靈氣入體,淬煉經脈,滋養五髒六腑。
興許是這一個多月來研讀、感悟那道義的緣故,抑或是那特殊藥浴的功效,又或許是黃小餘道心澄澈罷,總之,平常別人要很久才能靜心凝神,勉強進入那修煉的意境,但黃小餘很快就做到了。
絲絲縷縷的靈氣源源不斷地進入到黃小餘的體內,在經脈、穴位、五髒六腑間遊走,如淌甘泉玉露,將他身體淬煉滋養,然後將其體內的濁氣從口鼻、毛孔帶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