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說得沒錯,不過,不妨試試看。”
切爾斯看著史蒂夫,“好吧,”他說,“這麼說吧,如果市場上漲,大家開始賣出,那麼我會買進一些。如果漲得更多,讓人感到害怕,那麼我就會貪婪一些,多買一些。如果市場下跌,股價比較低,許多人買進,那麼我會感到害怕,就會賣出一些。如果跌得更多,人們通常會認為,該扭轉了,於是貪婪地購進時,我會感到害怕,就會多賣一些。如果再跌,我還會再賣一些。”
那天早上切爾斯告訴史蒂夫的就是成功操作的不二法門。後來史蒂夫在每一位成功的操作者身上,都看到這一點。說穿了,那就是’“戰勝衝動,絕不從不讓任何有關市場大眾的意見阻礙自己的理性。”顯而易見,這些成功的操作者,在理性與大眾潮流的博弈中取得了勝利。
有一次切爾斯做多四十口史坦普五百種股價指數,而且正打算多做幾口,誰知市場竟然逆轉,一下子跌了三十點。大多數人碰到這種情形,一定按兵不動,以不相信的眼神盯著銀幕,切爾斯卻不是這樣。他拿起電話,先確定銀幕上看到的正確無誤,然後立即賣掉五十口,結果等於空十口。接下來一分鍾左右的時間內,他建立了六十口的空倉。也就是說,一分鍾之內,他由做多四十口,變為放空六十口。由於這些空倉,切爾斯賺進了可觀的利潤。
這個戲劇性的轉變,給了史蒂夫一些啟示。大多數操作者認為:如果市場跌得夠深,變得“便宜”或“賣超”時,就應選個時點買進,這樣才能“低買”;相反的,如果市場漲得夠高,變得“昂貴”或“買超”時,就應找個時點賣出這樣才能“高賣”。
在史蒂夫開始操作的第三星期,史蒂夫從切爾斯身上學到了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教訓。有一天下午,史坦普指數一直橫向盤旋,突然之間它卻往下掉落,五分鍾內跌了約50點。這時,切爾斯放空30口。接下來五分鍾,史坦普指數再跌50點,切爾斯放空60口。市場像泄了氣的氣球,又狂跌100點,接著稍微回升,這時切爾斯有事到外麵去了。
就在這時,史蒂夫覺得市場看起來相當便宜,大家都在在找理由買進,於是自己也想買進一些,就把把自己的想法講了出來。切爾斯火冒三丈地看著史蒂夫。
“你瘋了不成?”他說。
“怎麼這樣說呢?”史蒂夫不解地問。
“你一定是瘋了。指數剛剛在幾分鍾之內跌了200點,而你卻想要去買?”
“是啊,大家都認為這時候應該買進,要不然你會怎麼做?”
切爾斯吸了一口汽水。“這麼說吧,要是我的話,我絕不會想在這個地方買進。”
“那麼在這個地方,你還要賣了?”
“當然會。”
“為什麼?”
“很簡單,”切爾斯說,“因為,大家都認為這個時候價格比較低,紛紛購進等價高時再賣出,這時候大眾都比較貪婪,你就應該小心謹慎,甚至應該感到害怕,而繼續賣出。”
的確,一轉眼間,市場又跌破低點,開始一路走低。一分鍾內,切爾斯又抱了60口空單。多頭軍心渙散,市場又跌了150點,然後拉回,切爾斯於是平掉他的空倉。短短半小時內,他賺了約五萬美元。
“好吧,”史蒂夫有點喘不過氣來地說,“我問你一個笨問題。市場要跌到多深,你才準備買進?”切爾斯以一臉不敢相信的樣子看著史蒂夫。“史蒂夫,”他說,“隻要它還會再跌,就不要去買。”
“但是那時候已經那麼便宜了,可能再也找不到那麼便宜的價錢了。跟半小時以前相比,它便宜了350點。”
“忘掉‘便宜’兩個字,忘掉‘昂貴’兩個字,隻要記住,別人貪婪的時候,你要感到害怕,要謹慎。”
史蒂夫不死心,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如果它繼續跌下去,是不是可以找到你願意買進的點?”
切爾斯以無比堅定的眼神看著史蒂夫:“如果它一直跌下去,我會賣到它跌到零為止。”
史蒂夫永遠不會忘記那句話:“我會賣到它跌到零為止。”
“如果是上漲的話,”史蒂夫說,“如果它漲個不停,你會一直去買它、永遠買下去嗎?”
“永遠買下去。如果它漲個不停,我會買到它升到月球為止。”
貪婪時一定要貪婪,恐懼時要遠離市場;當別人貪婪時你要變得恐懼。堅信自己的目標,理性地對待股市的任何變化,你不但能夠戰勝大眾潮流,而且能夠在股市的博弈中獲利。
投資與投機的雙重博弈
股市究竟是投資性的,還是投機性的?在股市中,你究竟是投資者還是投機者?這是一個雙重博弈的問題。要了解股市的性質,了解股民的行為是投資還是投機,就需要了解投資、投機以及兩者與博弈之間的關係。
投資就是買入股、票持有股票,享受現金紅利和紅股回報。由於上市公司經營有市場風險,所以投資股票具有風險。
投機就是低位買入、高位賣出股票,獲取股價時空運動產生的差價收益。有投機就有風險,股市投機是時間和價位上的投機,重在時機的把握。良好的股市投機活動可以促成資本的高效配置,為社會創造財富,失敗的投機活動則會造成財富消失。如果資源配置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反映到股市上就會形成市場整體投機失敗,財富縮水。
投資、投機與博弈的關係就是作為股民,你究竟采取投資的方式還是投機的方式炒股票。博弈還表現在在市場上參與各方力量之間鬥智鬥勇,勝者取得轉移的財富。股市不但有政策博弈、消息博弈,還有莊家、大戶、散戶之間的博弈,有控股股東間的博弈,有上市公司、投資人之間的博弈,有市場多空力量間的博弈,還有股民選擇方式,即投資還是投機方麵的博弈。凡是博弈就有勝負,在博弈為主的市場中,散戶的弱勢地位,決定了其貢獻者角色。
投資、投機、博弈在股市中相輔相成。因為投資性,有了牛市的底;因為投資的機遇與風險,有了博弈行為;市場的多空博弈,產生了投機的時機。西方股市投資性多一些,人們買股票往往注重現金紅利回報。滬深股市博弈性多一些,人們更多關注的是莊家行為。因此,股市贏家應當關注投機的時機。
股票投資是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建立於廣泛信用製度基礎上的一種投資活動。它是個人、企業、銀行及其他社會團體,用積累起來的資金購買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借以獲取收益的行為,也是動員社會閑散資金,化短期資金為長期資金,化消費資金為建設資金的重要途徑。投資者在進行選擇時,往往需要考慮三個因素:一是報酬,二是風險,三是時間。一般來說投資的期限越長,投資收益越多,風險也就越大。
股票投機是投資的共生物,它是股市的連帶產品,是指貨幣持有者利用證券價格的上下波動來賺取證券買賣差價的行為。股票投機按性質可分為合法投機與非法投機;按程度可分為為適度投機與過度投機。在股票市場中,難以避免地會出現投機行為,有投資就必然會有投機。
在股票市場體係中,作為股票市場共同產物的投資與投機,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係。投資不同於投機,其區別主要表現在:
在投資動機上,投資者買賣股票的目的首先是為了獲取穩定的利息和股息收入,其次才是資本收益;而股票投機者則更重視買賣差價,以期獲取較高的利潤,使資本增值。
在投資時間上,投資者持有股票的時間較長,少則幾個月,多至一年或數年以上,以期獲得較高的報酬;而投機者則熱心於交易的快速周轉,持有證券時間較短,多至幾個月、少則幾天,甚至當天賣出,頻頻進出,從中謀利。
在決策依據上,投資者進行股票投資時,較為重視基礎價值分析,主要依據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等綜合指標的分析考察,來測評證券的投資價值;而投機者主要依據的是對市場行情短期變化的預測,更重視技術、圖像、心理分析。
在風險程度上,投資所包含的風險有一定限度,因而投資者對投資的安全性較為關注,主要購買預期收入比較確定而本金相當安全的股票,因而承擔的風險較小;投機者為了賺大錢,願意冒較大的風險,既可能獲得巨大收益,也可能遭受巨大損失。
投資與投機從一定意義上講,又是相互聯係、相輔相成,並可以通過博弈相互轉化的。在實踐中往往投資中具有投機,投機中具有投資,在炒股的過程中往往又存在投資和投機的雙重博弈。
很多股民剛開始炒股的時候,因為不成熟,總是看見股票的價格上漲就趕緊買入,以獲得小利,看見股票下跌就拋出,患得患失。這純粹是一種投機行為。經過一段較長的博弈階段,有的新股民就會成長為成熟的投資者,理性判斷股市走向。可是這段比較長的博弈過程卻是十分的艱難與激烈的,一方麵,投機如果沒有達到期望的收益率,這些人就十分向往投資行為,想使自己成為真正的投資者。可是,另一方麵,一旦自己所持股票在短時期內下跌,不成熟的心態又驅使股民轉向投機。很多股民就在這樣的博弈過程中,選擇了逃避。因為他們總是在投機的時候,渴望投資,長期擁有股票。理性投資如果一旦長期擁有了股票,就成為了投機行為。他們經不起股市的波動,做出投機的反應,最後的結果當然是投機不成功,無奈被套牢。股價稍微一跌,就迫不及待地割肉,以減少投機的損失。
另外,當股價暴漲暴跌、波浪起伏的時候,則往往出現投機過度。一部分投資者有可能經不住高額利潤的誘惑而不知不覺地加入到了投機者的行列,此時投機則成股票市場的主旋律。
在現實中,股票投資是很必要的,它是將閑置資金轉化為長期資本進而獲得投資收益的重要形式。
但是,並不是說投機不好,適度的投機也是股市發展的一個核心內容,投機在股票投資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強股票市場的競爭性。當股市中存在相當多的投機性交易時,任何人企圖對市場進行壟斷性控製就顯得非常困難,從而對壟斷產生一定的抑製作用。例如,當市場某機構或某大戶操縱某隻股票時,即所謂的“做莊”,另外一些投機者可乘機跟莊“坐轎”,從而抑製股價的巨幅波動。
而且,投機者不注重利息和股息收入,而是利用價格變動來獲取收益,他們在價格較低時買進,價格上升後賣出,這有利於調節股票市場的需求。
但是,過度投機則有著明顯的消極作用,它會導致股票有效需求萎縮,不利於形成穩定的投資群體。過度投機,股市必然暴漲暴跌,若長期維持這種高投機性,那麼在投機過程中的失敗者就會逐步退出股市。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近幾年參與股市投資而贏利的多是機構、大戶,而虧損的往往是新入市的中、小散戶。所以過度投機必然損害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造成有效需求的逐步萎縮。
就是因為投機有上述的利與弊,所以股市中投資與投機的博弈將繼續下去。死抱投資理論不能適應股票市場,完全沒有投資觀念也做不好真正的投資生意,隻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使投資者真正進退自如,保持良好的心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