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辯論中的常用圈套與應對技巧(1 / 3)

1論辯中反客為主的技巧

在論辯賽中,被動是賽場上常見的劣勢,也往往是敗北的先兆。論辯中的反客為主,通俗地說,就是在論辯中變被動為主動。一般來說,在論辯中反客為主的技巧主要有如下幾種:

1.借力打力

武俠小說中有一招數,名叫“借力打力”,是說內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對方攻擊之力反擊對方。這種方法也可以運用到論辯中來。

例如,在關於“知難行易”的辯論中,有這麼一個回合:

反方:我們要請教對方辯友,今天基本上任何一個中國人或者說任何一個種族的人都知道殺人者死,或者都知道殺人是不對的,“知”是如此容易,那麼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無法克製內心的欲望而去殺人呢?所以說“行難”啊!(掌聲)

正方:對啊!那些人正是因為上了刑場死到臨頭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嚴,可謂“知難”哪,對方辯友!(熱烈掌聲)

當反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難”的實例論證於“知易行難”時,正方馬上從“知法不易”的角度強化己方觀點,給對方以有力的回擊,扭轉了被動局勢。

2.移花接木

剔除對方論據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換上於我方有利的觀點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兩撥千斤”的奇效。我們把這一技法喻名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難行易》的論辯中有這麼一段:

反方:古人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說蜀道難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難,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

正方:孫大聖的小名是叫孫行者,可對方辯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孫悟空,“悟”是不是“知”?

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辯例。反方的例證看似有板有眼,實際上有些牽強附會:以“孫行者為什麼不叫孫知者”為駁難,雖然是一種近乎強詞奪理的主動,但畢竟在氣勢上占了上風。正方敏銳地發現了對方論據的片麵性,果斷地從“孫悟空”這一麵著手,以“悟”就是“知”反詰對方。

3.順水推舟

表麵上認同對方觀點,順應對方的邏輯進行推導,並在推導中根據我方需要,設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礙,使對方觀點在所增設的條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與對方觀點截然相反的結論。

例如,在“愚公應該移山還是應該搬家”的論辯中:

反方:我們要請教對方辯友,愚公搬家解決了困難,保護了資源,節省了人力、財力,這究竟有什麼不應該?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可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去,家又怎麼搬?可見,搬家姑且可以考慮,也得在移完山之後再搬呀!

從上麵的辯詞來看,反方就事論事,理據充分,根基紮實,讓人很難駁倒,但正方先順勢肯定“搬家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既而帶出“愚公所處的地方連門都難出去”這一條件,自然而然地導出“家又怎麼搬”的詰問,最後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後搬家”的結論。如此一係列理論環環相扣,節節貫穿,真可謂精彩絕倫!

4.正本清源

所謂辯論中的正本清源,就是指出對方論據與論題的關聯不緊或者背道而馳,從根本上矯正對方論據的立足點,使其為己方觀點服務。較之正向推理的“順水推舟”法,這種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論辯中,有這樣一節辯詞:

正方:張勇是全國乒乓球錦標賽的冠軍,就是從江蘇跳槽到陝西,對方辯友還說他沒有為陝西人民作出貢獻,真叫人心寒啊!(掌聲)

反方:請問到體工隊可能是跳槽去的嗎?這恰恰是我們這裏提倡的合理流動啊!(掌聲)對方辯友戴著跳槽眼鏡看問題,當然天下烏鴉一般黑,所有的流動都是跳槽了。(掌聲)

正方舉張勇為例,他從江蘇到陝西後,獲得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空間,這是事實。反方馬上指出對方具體例證引用失誤:張勇到體工隊,不可能是通過“跳槽”這種不規範的人才流動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下“合理流動”去的,可信度高、說服力強、震撼力大,收到了較為明顯的反客為主的效果。

5.釜底抽薪

刁鑽的選擇性提問,是許多辯手慣用的進攻招式之一。通常,這種提問是有預謀的,它能置人於“二難”境地,無論對方作哪種選擇都於己不利。對付這種提問的一個具體技法是,從對方的選擇性提問中,抽出一個預設選項進行強有力的反詰,從根本上挫敗對方的銳氣,這種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應該適應(超越)市場經濟”的論辯中,有如下一輪交鋒:

反方:我想問雷鋒精神到底是無私奉獻精神還是等價交換精神?

正方:對方辯友錯誤地理解了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就是說,所有的交換都要等價,但並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換,雷鋒還沒有想到交換,當然雷鋒精神談不上等價了。(全場掌聲)

反方:那我還要請問對方辯友,我們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還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為人民服務難道不是市場經濟的要求嗎?(掌聲)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請君入甕”之意,有備而來。顯然,如果以定勢思維被動答問,就難以處理反方預設的“二難”:選擇前者,則剛好證明了反方“思想道德應該超越市場經濟”的觀點;選擇後者,則有背事實,更是謬之千裏。但是,正方辯手卻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設定,反過來單刀直入,從兩個預設選項抽出“等價交換”,從而推翻了它作為預設選項的正確性。

當然,辯場上的實際情況十分複雜,要想在論辯中變被動為主動,掌握一些反客為主的技巧還僅僅是一方麵的因素,另一方麵,反客為主還需要仰仗於非常到位的即興發揮,這樣才能在論辯中處驚不亂。

2投其所好,反戈一擊

論辯是參辯雙方的一種逆向抗衡,而這種抗衡往往針鋒相對,僵持不下。要想突破僵局,取得論辯的勝利,不妨另辟蹊徑,變逆為順,采用一種“投其所好”的戰術,從順向的角度,向對方發起一場心理攻勢,在順的過程中化解對方的攻勢,發現對方的破綻,捕捉突破的戰機,從而出其不意地戰勝對方。下麵就對“投其所好”術在論辯中的作用做一些分析說明。

“投其所好”能誘敵入彀

一天,一位麵容嬌美的女青年在馬路上走。突然她發現後麵有一個“摩登”男青年在其後緊迫不舍,怎麼辦呢?她忽然有了主意。她回過頭來對這個男青年說:“你為什麼老跟著我?”“摩登”男青年說:“您太美了,真讓人著迷,我真心愛您,讓我們交個朋友吧!”姑娘嫣然一笑,說:“謝謝您的誇獎,在我後麵走的姑娘是我妹妹,她比我更美。”“真的嗎?”“摩登”男青年非常高興,馬上回過頭去,但卻不見姑娘的身影。他知道上當了,又去追趕那位漂亮姑娘,質問她為什麼騙人。這位女青年說:“不,是你騙了我,如果你真心愛我,那麼為什麼去追另一個女人,經不起考驗,還想跟我交朋友,請你走開!”“摩登”男青年被說得麵紅耳赤,訕訕地溜走了。這位女青年之所以能製服“摩登”男青年,就是順著對方貪圖美色的心理,“投其所好”,設計誘之。對方不知是計,卻去追更美的姑娘,這就使其醜惡的嘴臉暴露無遺。女青年順勢反擊,讓對方自暴其醜,無地自容,達到了目的。從這個實例可見,論辯中的“投其所好”術,實際也是一種“誘敵”戰術,抓住對方的需求和動機,設下圈套,誘敵深入,對方進入伏擊圈後,我方就可猛烈出擊,戰勝對方。

“投其所好”能巧布疑陣

有一位顧客來到某酒店喝酒,店主以半杯酒當滿杯賣給他。他喝完第二杯後,轉身問店主:“你們這兒一星期能賣多少桶酒?”“35桶”店主洋洋得意地回答。“那麼,”顧客說,“我倒想出了一個能使你每星期賣掉70桶的辦法。”店主很驚訝,忙問:“什麼辦法?”“這很簡單,你隻要將每個杯子裏的酒裝滿就行了。”聰明的顧客在此利用店主唯利是圖的心理,“投其所好”,巧設圈套,待其落人,再奮力一擊,揭露了店主的半杯酒充一杯酒的惡劣行徑。此種說法比起一般的斥責要有力得多,也深刻得多。由這個實例可見,“投其所好”術又是論辯中的“疑兵”之計,可以迎合對方的某種愛好和某種心理,巧布疑陣,麻痹對方,使之放鬆警惕,誤人陷阱,從而達到戰勝對方的目的。

“投其所好”能反客為主

一位知識測驗的主持人向一位應考者提問:“先生,據說您是足球方麵的行家,理所當然知道所有足球方麵的事,是嗎?”“那當然”應考者悠然地答道。“那麼,請問球門上的球網有多少個孔?”應考者一愣,但隨即鎮定下來,說:“能提出這樣問題的一定是知識十分淵博的大學問家。”“那當然。”主持人麵露喜色地答道。“那麼,你一定知道保塞尼亞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研究的是什麼學問?”應考者問道。“保塞尼亞斯是古希臘一位能言善辯的哲學家。”主持人自信地答道。“完全正確。”應考者又問道:“你知道有關保塞尼亞斯的一件軼事嗎?有一次,雅典的首席執政官聽說保塞尼亞斯很有口才,想當眾考他一下,就請他出席貴族會議。首席執政官讓每一個貴族議員提一個難題,請他用一句話來回答所有的難題。貴族議員一個接一個向他提了幾十個難題,而保塞尼亞斯隻用了十分簡單的一句話就回答了所有的難題。你知道他說的是一句什麼話嗎?”“麵對這樣多的難題,他隻能說‘我不知道’。”主持人得意地回答。“完全正確,您真不愧為是保塞尼亞斯的後代。”應考者又問道:“今天我想再提一個問題,你還能再用一句話回答嗎?”“請問吧!”主持人頗為自負地答應了。“那麼,現在我問你,足球球門上的網有多少個孔?”“啊,嗯……”主持人無言以對。在這裏,應考者麵對主持人的刁問發難,先巧妙地回避,再“投其所好”恭維主持人“知識淵博”,主持人在自我陶醉中不知不覺充當了被考者的角色,應考者又一再恭維他“回答正確”、“完全正確”,使主持人更加自鳴得意,完全忘記了自己的角色身份,最後落人了對方的陷阱。而應考者巧妙地運用“投其所好”術,反客為主,反守為攻,掌握了論辯的主動權,反而控製了主持人,也使自己的知識水平、應變能力和傑出的辯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可見,“投其所好”術還是論辯中的一種“驕兵”之計。

3細心推敲,機智應付詭辯

在辯論中,詭辯是最難應付的一種論辯,但隻要仔細審視推敲,就會發現其前提、推理、結論,都是有著虛假的成分。而此時,你若能及時擺出事實,詭辯自然不攻自破。

《紐倫堡:1945年審判納粹主要戰犯實錄》一書的作者艾雷·尼夫,曾參加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工作,他生動翔實地記錄了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對希特勒第三帝國20名活著的納粹黨頭目作為戰犯審判的事實,其中對德軍元帥、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的審訊有下麵一段記載:

當盟國檢察當局開始審訊戈林時,他已經在證人席上呆了—個星期。第—:個起訴人是美國方麵的羅伯特·傑克遜,審訊開始不到10分鍾,傑克遜就陷入了困境,他很快就被文件搞得暈頭轉向,而戈林則看出了每個問題後麵的企圖,他甚至用洪亮的聲音表示願意幫助傑克遜。在整個審訊中,戈林越來越主動,而傑克遜則越來越被動,他多次在法庭上出現失態的舉動,怒氣衝衝地摔耳機,有一次幾乎要哭了,而戈林則仿佛仍然是第三帝國的元帥。在這個鬥爭回合裏,戈林獲勝了。他先在證人席上呆了一個星期,對審訊程序特點有所了解,也有所準備,同時,他熟悉盟國所繳獲的全部文件,知道自己的弱點在什麼地方。相比之下,傑克遜對文件沒有準確的把握,同時主動權掌握得也不好,不僅沒有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誘使證人陷入預先設好的圈套,反而允許他長時間地誇誇其談。結果,原當以雄辯獲勝的傑克遜反而敗在了戈林的詭辯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