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實勝於雄辯
“事實勝於雄辯。”在聊天討論中,為了增強說服力,有時可以引證一些典型事例,使其為辯論的主題服務,深化觀點,增強辯論力量。
例如,在一次座談會上,大家就“口才與人才”為題進行著討論,有位參與者以高超的口才說服了在座的每一位聽眾:
古今中外,有無數的演講家、雄辯家與口才家能說會道,呼風喚雨,為人民服務,為社稷呐喊,他們紮根於廣大民眾之中,憑借敏捷的思維,犀利的目光,洞察了曆史的真諦後,又駕馭了聲遏行雲的口語藝術,以一言九鼎之力,演說時慷慨激昂,情真意切:論理時鞭辟入裏,直陳要害;爭辯時激切鋒利,快口如刀;交談時言詞精辟,風趣自如;言笑時幽默睿智,妙語連珠。
戰國時的蘇秦依仗三寸不爛之舌,遊說東方六國,身掛六國帥印,促成合縱抗秦聯盟;三國時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終於說服吳主孫權和都督周瑜聯劉抗曹,大破曹兵於赤壁;戊戌維新中的梁啟超麵對國難,大聲疾呼,喚起民眾,投身革命;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多次在談判桌上以他那聞名世界的“鐵嘴”挫敗敵手,捍衛了黨和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法國大軍事家拿破侖憑其才能,叱吒風雲,橫掃歐洲;美國總統羅斯福,運用自己的權力與說服力引導美國人民參加反法西斯的鬥爭,使美國渡過了戰爭威脅和經濟危機的難關;黑人領導馬丁路德金以演講為武器,反對種族隔離主義,獲得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無數事實證明,口才能發揮出“改天換地、驚天動地”的巨大作用。
這位參與者引證事例,強化論據,言之確鑿,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善用數據進行論辯
上海某公司下屬一家建築公司為崇明一家工廠安裝廠房。沒想到工字梁的鋼鑄頂端和底端都是虛焊,結果鋼鑄梁掉了下來,壓在一個年僅28歲的年輕人身上,造成高位截癱。
於是該公司向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美國CC公司對該工人進行人身賠償。CC公司就是與該公司進行鋼製廠房交易的美國銷售公司。上海D事務所的段祺華本來是CC公司的法律代理,現在他願意做雙方的法律代理人。
當時,對方請了美國一家律師事務所駐中國辦事處的律師作代理。對方律師明明是個中國人,可他說中國工人不值錢,賠10萬元人民幣就夠了。
段祺華律師反駁道:“我們看六七十年代的韓國和日本,他們那時工人的工資與今天的中國是一樣的。發展到九十年代的時候,日本建築工人的工資遠遠超過美國,這就是一個國家的發展軌跡。中國也是如此。所以,你不能按照今天的工資水平來賠償。很簡單,1987年這個工人開始工作的時候,每個月60元人民幣,今天他拿2000多元。照這個發展速度,你應該賠500萬美元才能趕得上。將來中國工人的工資水平必將超過美國。為什麼?這很簡單,現在美國每年的經濟發展速度隻有1~2個百分點,我們中國是十幾個百分點,特別是上海地區,都在14~15個百分點,過去10年是這樣,將來10年還會如此,趕上美國不是太遙遠的事情。我是個律師,1988年我的工資是150元人民幣,現在我的秘書一個月的工資是3000元,比我當年當律師的時候高20倍。而我現在在上海做律師,你們在座的美國律師收入也未必趕得上我。”
這一場舌戰,段祺華律師為受傷的中國工人索回了29萬美元的賠償金,為同胞討回了公道。
段祺華律師在這一場舌戰中取勝的關鍵是:他善於運用“數據語言”來進行論辯。用確認的資料來代替無可辯駁的事實,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3巧用比喻可增加論辯說服力
論辯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固守自己的道理,對對方的論據聽而不納。這個時候,一味地窮追猛打或是急於解釋都無濟於事,很難使對方心甘情願地承認你的觀點,搞不好還會使得雙方僵持不下,適得其反。而實際上你的觀點是正確的,隻是對方一時還沒有理解過來。一旦遇到這種問題時使用恰當的比喻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正當美、英、蘇等國家共同抗擊納粹德國的關鍵時刻。英國處在歐洲反法西斯侵略的最前線,由於黃金已經枯竭,根本無力按照“現購自運”原則從美國手中獲得軍事裝備。作為英國的重要盟友,羅斯福深知唇齒相依的道理。在反法西斯戰爭曠日持久的情況下,英國一旦被擊潰,希特勒一朝得勢,勢必嚴重威脅到美國的全球利益。美國全力支持英國,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但是,美國國會中有那麼一批鼠目寸光的議員,他們隻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認為必須錢貨兩清,絲毫不關心反法西斯盟友的安危以及歐洲危急的戰局。羅斯福認為自己應當盡力說服這些人,使得英國可以得到美國的全力支持。為此,羅斯福舉行了一個具有特別意義的招待會。
“先生們、女士們!”羅斯福簡要地介紹了《租借法》之後,接著就講了一個淺顯的比喻:“假如我的鄰居家失火,在數百英尺處我擁有一條澆花的水管,假如趕緊借給鄰居拿去接上水龍頭,就可以幫他滅火,同時也避免火勢蔓延到我家。但是,在借出前要不要先跟他討價還價呢?這管子應該有十五元的押金,還要有五元的使用費。此時,我的鄰居心急如焚,事情緊急,他到哪裏去找錢?我看,還是不要他的錢為好,隻要他滅火之後原物奉還。如果滅火後水管還好好的,他會連聲道謝;如果他把水管搞壞了,他得照賠不誤,我也不會吃虧的。”
記者們緊追不舍,問羅斯福總統:“請問,總統閣下所指的水管一定是武器了?”
羅斯福毫不掩飾地說:“當然,我隻不過是借這個例子來說明《租借法》的原則罷了。也就是說,如果你借出一批武器,在戰後得到歸還,而且沒有損壞的話,你就沒有吃虧;即使軍火損壞,或者陳舊了,幹脆丟棄,隻要別人願意理賠,我想,你依然沒有吃虧,不是嗎?”
羅斯福總統的一番比喻,淺顯易懂,立刻語驚四座,並經由新聞媒體報導而傳遍全球。此番妙語不僅說服議員們無條件支持《租借法》在國會順利通過,而且也贏得了丘吉爾和斯大林等反法西斯國家首腦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