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演講的一般技巧(1 / 3)

1讓演講開頭吸引人的技巧

萬事開頭難。作演講開場白同樣不易把握,要想三言兩語抓住聽眾的心,並非易事。但如果在演講的開始聽眾對你的話就不感興趣,那後麵再精彩的言論也將黯然失色。因此運用匠心獨運的開場白,才能在瞬間集中聽眾注意力,演講才能成功。具體來說,下麵幾種技巧值得借鑒:

1.奇論妙語,石破天驚

聽眾一般對平庸普通的論調不屑一顧,倘若演講者用別人意想不到的話語引出話題,造成“此言一出,舉座皆驚”的藝術效果,就能達到吸引聽眾的目的。

在一次畢業歡送會上,班主任在給他學生的致詞時,他這麼說:“我原來想祝福大家一帆風順,但仔細一想,這樣說不恰當。”這句話把他的學生們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大家屏聲靜氣地聽下去。“說人生一帆風順就如同祝某人萬壽無疆一樣,是一個美麗而又空洞的謊言。人生漫漫,必然會遇到許多艱難困苦,比如……”最後得出結論:“一帆風不順的人生才是真實的人生,在逆風險浪中拚搏的人生才是最輝煌的人生。祝大家奮力拚搏,在坎坷的征程中,用堅實有力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來!”班主任的話給他的學生留下了永難磨滅的印象。

“一帆風順”是常見的吉祥祝語,而老師偏偏反彈琵琶,從另一角度悟出了人生哲理。第一句話無異於平地驚雷,怎能不震撼人心?需要注意的是,運用這種方式應掌握分寸,弄不好會變為嘩眾取寵,應結合聽眾心理、理解層次出奇製勝。再有,不能為了追求怪異而大發謬論、怪論,也不能生硬牽扯。否則,極易引起聽眾的反感和厭倦。

2.自嘲開路,幽默搭橋

自嘲就是“自我貶低”,用在開場白裏,目的就是用詼諧的語言在無形中縮短了與聽眾間的距離。

1990年中央電視台邀請台灣影視藝術家淩峰先生參加春節聯歡晚會。當時,許多觀眾對他還很陌生,可是他說完那妙不可言的開場白後,一下子被觀眾認同並受到了熱烈歡迎。他說:“在下淩峰,我和文章不同,雖然我們都獲得過‘金鍾獎’和最佳男歌星稱號,但我以長得難看而出名……一般來說,女觀眾對我的印象不太好,她們認為我是人比黃花瘦,臉比煤炭黑。”這一番話嬉而不謔,妙趣橫生,也使淩峰給人們留下了良好印象。

3.即景生題,巧妙過渡

一上台就開始正正經經地演講,會給人生硬突兀的感覺,讓聽眾難以接受。不妨以眼前人、事、景為話題,引申開去,把聽眾不知不覺地引入演講之中。

1863年,美國葛底斯堡國家烈士公墓峻工。落成典禮那天,國務卿埃弗雷特站在主席台上,隻見人群、麥田、牧場、果園、連綿的丘陵和高遠的山峰曆曆在目,他心潮起伏,感慨萬千,立即改變了原先想好的開頭,從此情此景談起:“站在明淨的長天之下,從這片經過人們終年耕耘而今已安靜憩息的遼闊田野放眼望去,那雄偉的阿勒格尼山隱隱約約地聳立在我們的前方,兄弟們的墳墓就在我們腳下,我真不敢用我這微不足道的聲音打破上帝和大自然所安排的這意味無窮的平靜。但是我必須完成你們交給我的責任,我祈求你們,祈求你們的寬容和同情……”

這段開場白語言優美,節奏舒緩,感情深沉,人、景、物、情是那麼完美而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據記載,當埃弗雷特剛剛講完這段話時,不少聽眾已淚水盈眶。但即景生題不是故意繞圈子,不能離題萬裏、漫無邊際地東拉西扯。演講者必須心中有數,還應注意點染的內容必須與主題互相輝映,渾然一體。

4.講述故事,順水推舟

用形象性的語言講述一個故事作為開場白會引起聽眾的莫大興趣。選擇故事要遵循這樣幾個原則:要短小,不然成了故事會;要有意味,促人深思;要與演講內容有關。

1962年,82歲高齡的麥克阿瑟回到母校———西點軍校。一草一木,令他眷戀不已,浮想聯翩,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時光。在授勳儀式上,他即席發表演講,他這樣開的頭:“今天早上,我走出旅館的時候,看門人問道:‘將軍,你上哪兒去?’一聽說我到西點時,他說:‘那可是個好地方,您從前去過嗎?’”

這個故事情節極為簡單,敘述也樸實無華,但飽含的感情卻是深沉的、豐富的。既說明了西點軍校在人們心中非同尋常的地位,從而喚起聽眾強烈的自豪感,也表達了麥克阿瑟深深地眷戀之情。接著,麥克阿瑟不露痕跡地過渡到“責任——榮譽——國家”這個主題上來,水到渠成,自然妥貼。

5.製造懸念,激發興趣

人們都有好奇的天性,一旦有了疑慮,非得探明究竟不可。為了激發起聽眾的強烈興趣,可以使用懸念手法。在開場白中製造懸念,往往會收到奇效。

有位教師舉辦講座,這時會場秩序比較混亂,學生對講座不感興趣,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了一首詩:“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寫完後他說:“這是一首有名的唐詩,廣為流傳,又選進了中學課本。大家都說寫得好,我卻認為它有點問題。問題在哪裏呢?等會兒我們再談。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讀書與質疑》……”這時全場鴉雀無聲,學生的胃口被吊了起來。演講即將結束,老師說:“這首詩問題在哪裏呢?就在於它不合常理。既是月黑之夜,怎麼看得見雁飛?既是嚴寒季節,北方哪有大雁?……”

老師就是利用了學生好奇的心理而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自己的講座順利進行。

2演講入題的語言技巧

毫無疑義,欲使聽眾盡早進入自己規定的主題,就必須重視入題的速度和方式兩方麵的安排,既要做到“開門見山,一針見血”,又要在邏輯上做到有懸念、起伏和跌宕,以收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效果。想達到這樣的效果,一般有如下幾種方式:

1.開門見山,迅速將聽眾帶入既定情境和思路中去

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起初草稿上是從馬克思夫人的逝世說起,進而才進入自己的題目。在客觀和冷靜的敘述中,難於將聽眾迅速地引領入既定情景。因此,恩格斯對此進行了認真的修改。在後來的定稿中,他采用單刀直入的入題方法,直接講馬克思“停止了思想”,“永遠睡著了”,這樣就迅速將聽眾引入到沉痛和肅然的既定情境之中,比原稿那種緩慢的節奏強多了。

2.講究懸念和曲折,以引起聽眾的關注

入題要快,並不是說所有入題都以“開門見山”這樣的方式為佳。其實,有時候入題更需要講求一定的曲折和委婉,尤其要講求一點邏輯懸念,方才有利於入題的引人入勝。因此,有時候,我們不妨多用一點言辭,以懸念抓住聽眾心理,引起他們的注意和重視。有一篇叫做《人嗬,認識你自己》的演講,主講人給自己劃定的題目是“人與社會和自身的關係”。可是一開始,演講者並不直接挑明這個題目,而是先援引恩格斯的話,講了個“司芬克斯之謎”的引子:“司芬克斯向每個人和每個時代提出了問題……”,繼而話鋒一轉,問道:“那麼人類呢?人和人類社會有什麼難題呢?”最後他自己答道:“人類麵對著的有三大難題:人生、社會和人自身。”這就是轉折式入題了,它使自己的入題顯得有些跌宕,有些波瀾甚至懸念,一點也不平鋪直敘,自然能引起聽眾的關注與興致了。

3.製造強烈的反差

對比要引出的題目,以期在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記。這主要指以對比、對照和映襯之類的修辭手法,來導入自己的話題。有一篇名為《論男子漢》的演講,一開始,演講者的話似乎跟一般的謙辭沒什麼兩樣,頗有離題之嫌。因為,他一口氣就洋洋灑灑敘說了四個“為難”之處:“我一點也不明白主辦者的意圖何在,這使我感到為難,這是我遇到的第一個困難;今天,我是第一次來到你們學校,一切都是陌生的。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人容易有一種不適應的感覺,這是我遇到的第二個困難;況且,剛才前麵的幾位同學又作了精彩的演講,熱烈的掌聲可以作證,這給我增加了壓力,算是我遇到的第三個困難;不巧得很,我本想憑手中這麼一張卡片作一次演講,卻忘了戴眼鏡了,想把它放在桌上偷偷地看幾眼也不成了,這就是我的第四個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