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正確掌握演講的語速
要想演講獲得成功,就必須充分利用各種語言技巧,掌握好演講的語速和語調,是演講獲得成功的大法寶。
1.演講的語速
正像人走路有快有慢一樣,人的說話聲音也有個速度問題,有時快一點,有時慢一點,快慢相間,變化有致,給人以一種變化的美感,假若一個人說話,其語速就像機器的機械運動一樣,總是一個速度,一個節奏,那不僅不利於表情達意,而且還令聽眾感到枯燥呆板,索然無味。
演講中當然也存在語速問題。憑借語速變化這種技巧,你可以讓聽眾的喜怒隨著你的好惡而變化,既使是平鋪直敘的枯燥沉悶的內容,經過你的處理,也會變得異常吸引人。
那麼,演講中的語速應如何把握呢?
(1)正常語速:當表達一般的內容時,語速要適中,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
(2)加速:當要表達熱烈、興奮、激烈、憤怒、緊急、呼籲的思想感情時,語速應盡量要快。當內容達到精彩的高潮時,或為製造結尾“戛然而止”的效果而蓄勢時,語速有一個陡然加快的過程。但要注意,加快語速並不意味著一口氣說完,如果句子較長,喘不過氣來,反而影響效果,得不償失。
(3)減速:內容涉及極為嚴肅的事情,想要給人一種深深警醒、撞擊心靈的作用時;當表達懷念、悲傷、寂寞、失落、失望的思想感情,特別需要喚起聽眾注意時;演講者在自己的講述中欲作特別強調時;有關數字或統計、人名或地名的交待之處;故設疑問引人思考之時,都需要減慢語速,給聽眾一定的思考時間。
語速變化還要考慮到語言自身的特點。如句式冗長、詞彙生僻時,語速不宜過快;而如是整齊、富有韻律色彩的語句,說得快些,才聽得順耳,聽出節奏感。
語速的變化,應當是自然的,順暢的。隻有語速適宜,快慢有致,才能有效地傳達情意,讓聽眾感到優美悅耳。
2.演講中的停頓
停頓就是指一句話、一段話中,演講者有意換氣或進行長短不等的時間間隔。這種停頓,既是人的生理上的需要(說話時需要換氣),同時,也是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因為它可以把某種相對獨立的意思同另一種意思分開。從聽眾的角度講,聽話時也是非常需要停頓的,因為耳到心,總要有個傳遞的時間,總要有頭腦中“轉一轉”才能心領神會。假如說話時沒有停頓,像“連珠炮”一樣,無論對演講者還是對聽者都難以忍受。
一般來說,停頓有三種:一是自然停頓,即詞語或句子間的自然間隔;二是文法停頓,即講稿中出現停頓符號;三是修辭停頓,即出於某種修辭效果的需要而作的停頓。
停頓是演講中一種非常有效的表達藝術。演講中恰當運用停頓藝術,不但不會使演講散亂,反而能使整個演講起伏跌宕,讓聽眾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4演講怎樣才生動形象
一篇好的演講稿,隻有語言的通俗、明白還不夠,講出的話為聽眾所理解,隻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與成功的演講還相距甚遠。好的演講還要能吸引人,讓聽眾愛聽,這就要求語言的生動形象,要求語言表達“言之有物”,使人獲得真切實在的感受。要用形象化的語言把抽象變為具體,把深奧講得淺顯,使枯燥變成有趣。
運用形象化的語言可以從多方入手,或選用形象化的詞語,或用形象化的修辭方法。形象化的詞語就是形象色彩比較濃厚的詞語。我們以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的開頭部分為例: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裏總共不過才兩分鍾,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這段質樸無華的語言給人的印象是極為深刻的,全世界愛戴馬克思、尊敬馬克思、信仰他創立的科學共產主義的人們,都在恩格斯形象的描述中重溫了偉大導師去世時的情形,人們屏住呼吸,默默地送別他的靈魂,在綿綿哀思中整理著對這位偉人的片段回憶。形象生動的語言能夠有效地渲染出事件發生時的氣氛,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有的讀者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說語言要樸素就得少用虛飾的形容詞,那麼又主張選用形象化的詞語呢?其實,這二者並不矛盾而是辯證的統一。樸素未必失去形象,形象也未必就一定不樸素,語言的選用要依據演講者所要講述對象的特點,需要具體描述的就不該吝筆墨,而隻須簡要說明的就不必冗言贅語,最根本的是要服務於演講的主題,既能準確地表情達意,又讓聽眾覺得生動感人。形象化的語言絕不是堆砌形容詞,這樣隻會適得其反,影響表達的效果。
要使語言形象化,各種修辭手法的合理運用也十分有效。
(1)生動活潑的比擬是演講者貫常使用的修辭方法。
當演講者向聽眾講大家不熟悉或不很熟悉的話題時,就可以引用一個生動而容易理解的比擬,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把那種隻知背誦馬恩列斯著作中若幹詞句、徒有虛名的人比擬為:“牆頭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一副對聯兩個比擬,把教條主義者模擬得活靈活現。
我們再來看一個有關鄧小平同誌的例子:1957年4月8日,鄧小平在西安幹部會上作了題為《今後的主要任務是建設》的報告演講,他將西安的城建問題比擬為“骨頭”和“肉”的關係。他認為西安市的城市規劃擺得滿滿的,實際上裏邊空的地方很多,注意了“骨頭”,對“肉”重視不夠,應該辦的商店、理發店等服務性行業,沒有注意辦。他表示,我們國家那麼大,搞點富麗堂皇的東西,以表示新氣象,是應該的,但同時,應多搞些商店、戲院、電影院、學校等,“肉”的問題就解決了。鄧小平在這裏的生動而又有說服力的比擬,道出了經濟工作中的辯證關係。“骨頭”指工業、交通、高樓等大的建設項目,“肉”是指配合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多種設施建設,如科研、文教、衛生、商業服務網點、職工住宅和城市公用事業等。
(2)形象通俗化的比喻也是演講常用到的修辭方法。
郭沫若演說就很喜歡大量運用比喻。1937年他從日本隻身潛回祖國參加抗日,上海地下黨組織各界人士集會,歡迎他與獲釋的“七君子”返滬。會上,有人喜歡鼓吹“一黨專政”和抗日必須依於“政府”之下。郭沫若作了一個精彩的發言,說:“政府好像是個火車司機,人民好比火車上的乘客,司機、乘客是向著同一目的地的,乘客應該一致服從司機開車,才能達到共同的目的地。但是如若說我們開車的司機,是個喝了酒的醉漢,或者他已經睡著了,這個時候全車乘客都將有生命之危,怎能安全到達目的地y這樣我們就不能再服從他了。我們不但不服從他,而且應該叫醒他了!”會場上掌聲雷動,他接著說:“即使他沒喝醉,沒有咋著,則這個司機不是個好司機,那他也是不會注意安全行車的。像前麵軌道上,堆放著許多石塊、障礙物,他還是硬向前開,全車乘客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這時我們全體客人,為著自己的生命,為著勝利到達目的地,也就不能盲目地服從他,大家應該命令他停車,應該趕快下車,一齊動手把石塊、障礙物搬掉。”郭沫若的這個比喻,取自日常生活,明白易懂,又說理透徹、無可辯駁。他有力地回擊了“一黨專政”的鼓吹者,大快人心,贏得全場長久不息的掌聲和歡呼聲。
(3)運用成語、名言、典故、詩詞、神話等,也可以加強演講的生動性,形象感。
一個好的演講者,不僅要有雄辯的邏輯思維,還應有完美的形象思維;當二者結合在一起時,即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才能行駛、才能騰飛。通過形象的引用,比講抽象的道理收效更大。
我們先來看幾個簡單的例子: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出席專為他舉行的歡迎宴會。他在致祝酒詞時就引用了毛主席的名句: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既表達了對主人的尊敬,又體現出中美兩國要抓住曆史的機遇,共同努力,實現兩國關係的改善。
1990年江澤民主席會見巴巴多斯總理勞埃德·厄斯金·桑巴福德。會見中,桑巴福德引用了中國成語“千裏之行始於足下”,表明中巴兩國友好關係的開辟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同時還表露出對兩國之間的友誼源遠流長有著美好前景的願望與決心。
又如:1988年6月在北京的中美工業、貿易和經濟發展研討會,這次會議是中美經貿合作的裏程碑。美方代表在答謝宴會行將結束之時,他用剛學會的漢語朗誦中國的古詩,作為他演講的結束:“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在中國幾乎婦孺皆知的古詩,用來表達賓主雙方對中美關係更進一步發展的共同心願,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這些外國友人在演講過程中,都不約而同地引用了中國的成語或詩詞名句,貼近了與中國聽眾的距離,溝通了情感,又貼切地表示出了自己的心情、願望,表現了他們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和運用。
(4)趣味性的語言和表演有機結合會讓人留下更難忘的印象。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類85%以上的知識,是通過視覺印象被我們吸收的。為了增強視聽效果,說話者要善於調動語言表達手段,讓抽象的哲理物化為活動的景象,讓空洞的說教轉化為鮮明的畫麵。演講者充沛的感情可以通過他的肢體動作、麵部表情、語調高低、口氣輕重、語速快慢表現出來,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以語言為載體有效傳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