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演講的語言功夫(3 / 3)

我們再來看蔡順華的題為“小狗也要大聲叫”的演講:

各位青年朋友,到這個講壇演講的,應該是曲嘯、李燕傑、邵守義那樣的大人物。我這個嘴上無毛的青年人站在這裏,很不般配喲。(停頓,提高聲調)不過,我很欣賞契訶夫的一句名言:“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應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慌亂不安,所有的狗都要叫!”(配以態勢語)小狗也要大聲叫——就按上帝給的嗓門叫好了!今天,我這個自信的“小狗”,就來大膽地叫幾聲。

利用這種新穎滑稽的開場白吸引聽眾後,蔡順華簡單解釋了契訶夫比喻的本意,又很快將“小狗叫”引人了主話題:

試想,一個單位,一個部門,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倘若隻充斥著極少數名家、權威和當權者的聲音,雖不算“萬馬齊喑”,但群眾,尤其是最富有創造力的年青人的智慧和聲音被壓抑了,哪裏會有真正的“九州島生氣”?

蔡順華接著以青年工人石峰為例,說明了青年人應該關心國家改革大業的演講主題。演講的結尾仍然緊緊圍繞著“小狗叫”做出了如下結論:

那些腹有經倫但陰柔有餘、陽剛不足的奶油小生是不敢“叫”的;那些雖“嘴上無毛”,但已深諳“出頭椽予先爛”等世俗哲學的平庸之輩是不敢“叫”的。響亮而優美的“叫聲”,往往發自那些有膽識的開拓者與弄潮兒。如果我國的每一位“小狗”都發出自己的叫聲,那麼地球也會顫抖的!

蔡順華的演講,通篇利用了“小狗叫”這個生動、新奇而又幽默的比喻,把開場白、正文、結尾貫串起來,並配以恰當的態勢語,使聽眾在笑聲和思索中接受了一個普通而又嚴肅的話題。

(5)即便是枯燥的數據也可把它變得生動。

有些會說話的人為了證明某些話的可信性,說話時需要引用大量的數據,但說話又不同於調查報告和工作總結,僅僅把一連串枯燥的數據拋向聽眾,會使現場氣氛沉悶平淡,聽眾也無法記住那些一帶而過的阿拉伯數字。高明談話者總是善於把幹巴巴的數據轉化為具體、生動的圖景。美國記者愛德文·史路森呼籲人們充分利用尼加拉大瀑布的能量的文章,實在是值得學習借鑒的典範:

我們知道,美國境內有幾百萬窮人,吃不飽,穿不暖,然而在尼加拉瀑布這兒,卻平均每小時浪費相當於25萬條的麵包……每小時有60萬枚新鮮的雞蛋從懸崖上摔下去,在旋渦中製成一個大蛋卷。如果印花布不斷地從一架像尼加拉河那樣寬達4000尺的織布機上織出來,那也就表示同樣數量的布料被浪費掉了。如果把卡耐基圖書館放在瀑布底下,大約在1到2小時內就能使整座圖書館裝滿各種好書。或者,我們也可以想象,一家大百貨公司每天從伊利湖上遊漂下來,把它的各種商品衝落到160尺下的岩石上。

要想不理會充滿形象的言談,就好像要求球迷坐在沸騰起來的足球場上不看球賽一樣困難。所以,法國哲學家艾蘭說:“抽象的風格總是差的,在你的句子裏應該充滿了石頭、金屬、椅子、桌子、動物、男人和女人。”

5使演講合乎人情的技巧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感情在認知活動中的作用有時是很大的,它可以敞開理性的大門,從積極方向來理解演講內容,也可以關閉理性的大門,或者抗拒性地,消極地對待演講內容。演講過程中,聽眾的注意力、理解和記憶選擇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感情因素決定的。林語堂曾說:“對中國人來說,一個觀點在邏輯上正確還遠遠不夠,它同時必須合乎人情。”其實何止是中國人,隻不過中國人更加重視罷了。

一篇演講,無論內容如何豐富,語言怎樣準確、清楚、簡潔、明了,如果缺乏情感,那還是很難打動聽眾。俗話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成功的演講不僅能把道理說得清楚明白,使聽眾不得不信服,而且還能以自己真摯的感情感染聽眾,引起聽眾的共鳴,使聽眾心悅誠服地接受演講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的表達既要靠語意,也要靠語音。因此,一些演講名家,他們在遣詞用語的時候,總是字斟句酌,選用那些適合表現思想內容,蘊含著熾烈情感的語言,並以這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叩動聽眾的心扉,引起共鳴。

林肯總統是一位具有超人的演講才能的政治家,他1863年11月29日的“葛底斯堡講演詞”直到今天不論任何大文豪,仍不能在這篇名文上增加一詞,仍被人們當作模範講演詞。

這篇不足300字的講演之所以被世人所稱讚,成功之處不僅在於以簡短為妙,更重要的是注入了林肯的情感。

讓我們重溫一下林肯的這篇演講詞吧。

“1789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這大陸上創造了一個新的國家,她在自由之中Bl長,並為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張而獻身。

“如今我們已從事一場偉大的內戰,考驗這個國家,看為何如此成長和如此獻身的國家能否長存於世。

“我們在這戰爭的戰場上聚會,奉獻出戰場的一部分土地,作為那些為國家生存而捐軀的人的最後安息之所,這全然是必須而正常的,也是我們應該做的。

“世人不太會注意也不會太長久記憶我們此刻所說的話,但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在這裏所做的一切。

“我們麵對這些光榮為國家奮鬥犧牲的人,我們更應該發揮我們的愛國熱忱。換句話說,我們絕對不能讓這些愛國者白白犧牲,我們要祈求我們的國家在上帝保護之下,能獲得更新更大的自由。

“我們隻要能樹立起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政治,我們的國家就不會從地球上滅亡。”

整篇演講隻用了五分鍾,卻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林肯簡短的演講詞之所以激發人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主要有三方麵的原因。首先是林肯站在聽眾立場上說話,每段開頭、中間、末尾都離不開“我們怎樣”,用他的切身體會來表明他對人民的關心、愛護;其次是語言的真誠樸實,乃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道理雖簡單,聽眾卻有如飲甘泉的暢快感覺;再次是林肯對民眾的熱愛促使弛把聽眾當作上帝,通過語言的力量,團結人民,為美國的解放而鬥爭。

林肯把感情投到演講的主題和內容上,並適當地通過有聲語言把這種感情表現出來,產生了心理的“共振效應”,達到了演講預期的交流、鼓動和說服的目的。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素以非凡的雄辯天資和演說能力聞名遐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以出色的軍事才能領導了英國對法西斯德國的鬥爭,其間發表了許多演講,對鼓舞英國軍民和全世界人民奮勇抗戰,具有重大意義。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盡管丘吉爾是一個一貫仇視蘇聯社會主義製度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審時度勢,認識到要消滅德國法西斯,就要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支持一切受法西斯迫害的國家和人民,否則將重蹈綏靖政策的覆轍。用他自己的話說:“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獄,我至少也要在下院發表—一篇同情魔王的聲明。”為了向全國表明他的態度,丘吉爾通過廣播發表了著名的《關於希特勒入侵蘇聯的廣播演說》。

“……希特勒是個十惡不赦、殺人如麻、欲壑難填的魔鬼,而納粹製度除了貪得無厭和種族統治外,別無主旨和原則。它橫暴凶悍,野蠻侵略,為人類一切形式的卑劣行為所不及。

“過去的一切,連同它的罪惡,它的愚蠢和悲劇,都一閃而逝了。我看見俄國士兵站在祖國的大門口,守衛著他們的祖先自遠古以來勞動的土地。我看見他們守衛著自己的家園,他們的母親和妻子在祈禱——啊,是的,有時人人都要祈禱,祝願親人平安,祝願他們的贍養者、戰鬥者和保護者回歸。

“我看見俄國數以萬計的村莊正在耕種土地,正在艱難地獲取生活資料,那兒依然有著人類的基本樂趣,少女在歡笑,兒童在玩耍,我看見納粹的戰爭機器向他們碾壓過去,窮凶極惡地展開了屠殺……我還看見大批愚笨遲鈍,受過訓練,惟命是從,凶殘暴戾的德國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蟲正在蹣跚行進。”

這裏一美一醜的生動刻畫,對照鮮明,字裏行間充滿著對法西斯令人發指罪行的控訴,對災難深重的人民的同情,飽含演講者激情的語言使一切正義、善良的人們對侵略者更加深惡痛絕,對受害的蘇聯人民及其國家更加同情並拋棄一切舊有的偏見。正所謂“感同身受”,丘吉爾自身鮮明的愛憎,通過他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產生了強大的感染力。

接著他以準確有力的語言,闡述了英國所要采取的政策和所要達到的目標。丘吉爾以戰略家的眼光看到了這次大戰的世界性:“這不是階級戰爭。這是一場整個大英帝國和英聯邦,不分種族,不分信仰,不分黨派,全部投入進去的戰爭。希特勒就要迫使西半球屈服於他的意誌和他的製度了,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的一切征服都將落空。”丘吉爾通過演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動員英國人及世界人民大力援助蘇聯,徹底打敗德國法西斯具有重要意義。

他在演講的最後說:

“因此,俄國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也是美國的危難,正如俄國人為保衛家鄉而戰的事業,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業一樣。讓我們吸取通過殘酷的經驗得來的教訓吧。讓我們加倍努力,隻要一息尚存,力量還在,就齊心協力打擊敵人吧!”

這誠懇真摯,感情熱烈的號召極為鼓舞人心,我們今天似乎還依然感覺劍餘音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