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演講的本質和特征
演講作為人類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演講者、聽眾、溝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時間、環境。離開其中任何一個條件都構成不了演講。演講的傳達手段包括:有聲語言、態勢語言和主體形象。
有聲語言是演講活動最主要的表達手段。它由語言和聲音兩種要素構成,以流動的聲音運載思想和情感,直接訴諸聽眾的聽覺器官。它要求吐字清楚、準確、聲音清亮、圓潤、甜美,語氣、語調、聲音、節奏富於變化。
態勢語言就是演講者的姿態、動作、手勢和表情,是流動著的形體動作輔助有聲語言運載著思想和感情,直接訴諸聽眾的視覺器官。它要求準確、鮮明、自然,協調。
主體形象是指演講者的體形、容貌、衣冠、發型、舉止神態等。主體形象的美醜,好與差,直接影響著演講者思想感情的表達。它要求演講者在符合演講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注重裝飾樸素、得體,舉止、神態、風度的瀟灑、優雅、大方,給聽眾一個美的外部形象。
必須指出,演講如果隻有“講”沒有“演”,隻作用於聽眾的聽覺器官而不作用於聽眾的視覺器官,就會缺少動人的主體形象和表演活動;如果隻有“演”而沒有“講”,隻作用於聽眾的器官而不作用於聽眾的聽覺器官。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但是,“演”與“講”的和諧必須是以“講”為主,以“演”為輔,“演”必須建立在“講”的基礎上,否則便失去了演講的意義。現在,可以給演講的本質下一個定義了:演講者在特定的時境中,借助有聲語言和態勢語言的藝術手段,針對社會的現實和未來,麵對廣大聽眾發表意見,抒發情感,從而達到感召聽眾並促使其行動的一種現實的信息交流活動。
那麼,演講都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是它的現實性。這是因為演講屬於現實活動範疇。不屬於藝術活動範疇,它是演講家通過對社會現實的判斷和評價,直接向廣大聽眾公開陳述自己主張和看法的現實活動。
其次是它的藝術性。這裏的藝術性是現實活動的藝術。它的藝術性是現實活動的藝術。它的藝術性在於它具有統一的整體感和協調感,即演講中的各種因素(語言、聲音、表演、形象、時間、環境)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協調的美感。同時,演講不單純是現實活動,它還具備著戲劇、曲藝、舞蹈、雕塑等藝術門類的某些特點,並將其與演講融為一體,形成具有獨立特征的演講活動。
第三是它的鼓動性。沒有鼓動性,就不成為演講,政治演講也好,學術演講也好,都必須具備強烈的鼓動性。這是因為:其一、一切正直的人們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演講者傳播了真善美,自然會引起共鳴,激勵和鼓舞聽眾。其二、演講者以自己熾烈的感情去引發聽眾的感情之火,容易達到影響聽眾的目的。其三、演講者的形象、語言、情感、態勢以及演講辭的結構、節奏、情節等均能抓住聽眾。其四、演講的直觀性使其與聽眾直接交流,極易感染和打動聽眾。可以說,鼓動性是演講成功與否的一個標誌。
第四是它的工具性,演講是一門科學,更是一個工具,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思想、任何學識、任何發明和創造,都可以借助演講這個工具來傳播。可以說,演講是最經濟,最實用、最方便的傳播工具,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
以上,我們談了演講的本質和特征。在現實的演講活動中,有以下兩種傾向很值得注意。一是有的演講者隻“講”不“演”,隻注重演講的實用性而忽略了演講的藝術性,使演講不倫不類,幹巴枯燥,因而削弱了演講的效果。二是有的演講者一味過分地“演”,追求相聲、評書、朗誦、故事等其它藝術表演技巧,衝淡了演講的現實性、實用性和嚴肅性,顯得滑稽、夾生,起不到演講應有的作用。這兩種傾向都是必須認真加以克服的。
2演講要讓人當場就懂
通俗、清晰的語言,是保證信息傳輸的根本條件,也是演講語言的首要特征。隻有概念準確,表意清晰,才能真實反映出現實麵貌和思想實際,才能為聽眾所接受,達到宣傳、教育、規勸、影響聽眾的目的。
演講的語言要做到通俗易懂,首先要用通俗的說法,尊重多數人的語言習慣。其次,要規範化。
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為一代語言大師,以其通俗曉暢的語言,獨步於現代文壇。他曾多次向青年作者這樣介紹:“我寫作中有一個竅門,一個東西寫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給別人聽(聽不聽在他),看念得順不順?準確不?別扭不?邏輯性強不?……看句子是否有不夠妥當之處。……語言的創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來的,不要硬造字句,如‘他們在思謀……’,‘思謀’不常用,不如用‘思索’倒好些,既現成也易懂,寧可寫得老實些,也別生造。”這個竅門值得所有演講者學習,並掌握應用。
做到演講語言的通俗和規範,可以從以下四方麵人手:首先把生僻的詞換成常用的詞;其次不用生造的古裏古怪的詞語;再次恰當、準確使用文言和方言詞語;最後用明白的語言解釋難理解的術語,以淺顯的形象事物解釋抽象的概念,也可以用舉例來說明聽眾陌生的事物。
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偉大導師列寧,在麵對勞動群眾發表演講時,最善於運用聽眾日常生活中能夠感知的形象來表達複雜深奧的政治問題。在《什麼是蘇維埃政權》這篇廣受歡迎的演講中,他說:“日益吸引每個國家工人的新政權的實質就在於:從前管理國家的總是富人或資本家,而現在第一次是由遭受資本主義壓迫而且人數最多的階級來管理國家。在世界上,我們俄國第一次這樣建立了國家政權,沒有剝削者參加,隻有工人和勞動農民組成群眾組織——蘇維埃。而國家的全部權力都交給蘇維埃。”這些再樸實不過的語言,直觀明了,準確實在地回答了“什麼是蘇維埃?這一新政權的性質是什麼?”這兩個關鍵問題,解除了人們心頭的疑惑。
我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在一生坎坷而漫長的革命生涯中,演講始終是他宣傳民主的有力武器。他以演講闡明觀點,宣傳真理,以演講發號施令,激勵鬥誌。1905年,他在《民報》發刊詞中首次公開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的革命號召,建立起了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理論基礎。他在演講中,滿懷愛國主義情感,以富有哲理的論述,質樸通俗的語言,係統闡明了三民主義。
其中,對於民族主義,他以一個人與父母的關係作比:“譬如一個人,見著父母總是認得,絕不會把他當作路人,也絕不會把路人當作父母;民族主義也是這樣,這是從種性發出來,人人都是一樣的。滿洲人人關到如今已有260多年,我們漢人就是小孩子,見著滿人也是認得,總不會把滿人當作漢人。這就是民族主義的根本。”
說到民生主義,他又以大災大禍防止要比撲滅容易的道理作類比,說明它雖非燃眉之急,但卻必須高度重視。“凡是大災大禍沒有發生的時候,要防止它是容易的;到了發生之後,要撲滅它卻是極難。社會問題在歐美是積重難返,在中國卻還是幼稚時代,但是將來總會發生的,到時候收拾不了,又要弄成大革命了。革命的事情是萬不得已才用,不可頻頻傷國民的元氣。我們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時候,須同時想法子改良社會經濟組織,防止後來的社會革命,這真是最大的責任。”
孫中山博學多識,才高八鬥,青少年時代就積累了廣博的學識。但在這篇演講中並沒有用“之乎者也”來賣弄自己,而是以最樸實,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比喻類比這樣的修辭方法,形象化的說明革命要成功,首先就要喚起民眾的覺悟,獲得民眾的支持,讓民眾做革命的主力軍。孫中山的演講以聽眾為中心,以聽眾接受為目的,他深入淺出的演說正符合了大多數人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他的理論才能深入人心。
我國現代文學的旗手魯迅先生,以簡潔準確而又通俗易懂的語言痛陳時弊深刻揭示社會現實,在這方麵,堪稱楷模。
魯迅的演講,其友人許壽裳評價說:“深入淺出,要言不煩,恰到好處。”許廣平在《魯迅回憶錄》中描述說:“以樸素的、質直的、不加文飾的講話,款款而又低沉的聲音,投向群眾。”“雄辯地駁斥了異端邪說,擯棄了彌漫世間的烏煙瘴氣,給聽眾如飯醇醪,如服清涼散。”在魯迅的一生中,曾多年執教,多次演講,直接諄諄教導青年,魯迅的每一篇演講,都是一篇精彩的戰鬥檄文。
1927年2月魯迅應香港青年會的邀請,赴港作了《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兩篇演講。
在《老調子已經唱完》中,魯迅鄭重地指出,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新的聲音,隻因中國的老調子還沒有唱完。這是因為“以自己為中心的人們,都絕不肯以民眾為主體,而專圖自己的便利,總是三反四複地唱不完,於是,自己的老調子固然唱不完,而國家卻已被唱完了。”封建統治者掌握了文化,就是要鞏固他們自己的權力,至於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卻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之內。
魯迅又指出,外國帝國主義者的尊重文化,不過是一種利用的手段,好來造成更多馴服的奴才。中國的文化確實是用來侍奉主子的,外國人愈是讚美這種文化,中國將來的苦痛會愈深,所以應該舍棄這唱了多年的“老調子”。“中國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換來的。無論中國人、外國人,凡是稱讚中國文化的,都隻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所以“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總要曆險,隻有這兩條路。”這樣的結論是對徹底的消除封建主義殘餘的最好回答。這也是演講語言深刻、簡潔而又通俗易懂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