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要等事情成了局,再吞吞吐吐透露出要調他走的意思,使下級誤會是你想把他趕走,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
6察言觀色識人才
領導在起用一個人才時,常常要先與之進行一係列的談話。
相人之難,難在“識英雄於未遇之時”。秦末時有一位呂公善於相人。他見到劉邦落難,不但收留他,還將女兒呂雉嫁給他。呂公對劉邦說:“我自小就喜歡相術,且相人多矣,從沒見過有人能及您的相貌,希望您能夠自愛。我有一個小女,願意將她嫁給你。”
《韓非子》上說:“聽言觀行,知人之良法”。識人的基本方法,無非聽其言觀其行。觀察一個人說話,能發現他的思想、性格等多種特征。因為思想指導人的行動,心裏想什麼,要想幹什麼,必然體現在他的言行之上。但有些人的言行並不一致,如果僅聽其言,就會受其所騙。所以聽其言,同時必須觀其行。
曹操挾天子移都許昌後,對於前來投靠的劉備是個什麼樣的人物依然不很了解。特別讓曹操不解的是:劉備是憑什麼把非等閑之輩的關張聚在自己門下。為了了解劉備,曹操來了一招“煮酒論英雄”,借與劉備談論有關英雄的問題,看看劉備是否真有才華是否具有野心。這是曹操識人的慣用方法。
言語談吐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才能學識,這是許多實踐所證明了的真理。如古代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縱橫家蘇秦靠遊說獲五國相印,就是在洋洋萬言中表現其才能學識的範例。有的還可以從一句話中識辨其才能學識的優劣。例如三國時期,鍾會7歲時,跟著他哥哥去見魏文帝曹丕。他哥哥見到皇帝很惶懼,汗流滿麵,而鍾會卻從容鎮定。曹丕問他哥哥為什麼出汗而他卻不見一滴汗水,他答道:“戰戰栗栗,汗不敢出。”於是曹丕從鍾會一句話中發現他有膽智,有奇才。
不過,應當注意的是:無論從洋洋萬言或一句話中,還是從聲音大小中識別人的才能學識,都離不開國情、地情、時情和人情等客觀環境,離開了這些環境,就無法做出正確的鑒別。另外,領導要特別注意鑒別那種“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誇誇其談者,不要把誇誇其談誤認為是才能學識的表現。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要吃大虧。
中國有個成語,“紙上談兵”,講的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的故事。趙括其人,誇誇其談,本是缺少實際作戰經驗之輩,聽了秦國反間計的趙國孝成王,不聽趙奢對趙括的評價,向一個隻會饒舌的假人才委以重兵,結果40萬趙軍全部覆滅,趙括也中箭身亡。
一家美國工程顧問公司領導高先生,長得一表人才,學有專精,並且是留學德國的博士。論策劃,他的創意受人賞識,論專業修養更是不可多得人才,隻是在領導統率方麵,常讓部下有陽奉陰違的情況產生。
以容貌來看,高先生輪廓長得很好。但精神麵貌欠佳,經常睡眼惺鬆的樣子,且有輕度的口吃,聲音單薄沒有尾音,語音飄忽不定,說話口氣不夠肯定,跟本身魁梧的身材根本不成比例。
而另一位上級其貌不揚,身材短小,雖然沒什麼學曆,據說早年是幹“黑手”起家的。可是他雙目炯炯有神,聲如洪鍾,在公司裏“一呼百應,盛氣逼人”,反而成為公司董事會內一致看好的對象,前途相當光明。
正如古書中說的“求全在聲”,即一個人如果外表五官好,精神。魄力以及聲音都要跟得上,甚至一個人的五官外形較差,在精神、魄力,聲音各方麵具有好的素質的話,反而可以彌補容貌上的缺失。反過來說,如果容貌外形很好,但聲音較差、較弱,其福緣往往大打折扣。所謂“牡丹配綠葉,相得益彰”,如此才算是一個理想的好相貌,這就是求全在聲的道理。
三國諸葛亮辨識薑維,同樣是通過薑維的言談來認識的,通過與之交談,察其膽識。薑維投奔諸葛亮後,諸葛亮與之談話,從各方麵考察其德才,甚賞識其人,此時薑維才二十七歲,就封他為陽亭侯,認為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諸葛亮對薑維評價說:“考其所有,永南、季成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薑伯約,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比教軍事,當遣詣宮,勤見主上。”薑維後果如諸葛所料,“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諸葛亮觀言識人的本領可謂上乘。
總之,言語識人,聞聲辨人,淺層次的理解是指聽到說話聲就知道他是誰,所謂聞其聲識其人,這裏是辨別人的身份。更進一層的理解,是指從言談,聲音聽出一個人的心性品德、身高體重、學曆身份、職業等屬性來。這是一個較複雜的經驗判斷,依從於生活邏輯。
7領導有效批評下屬的技巧
批評下屬的時候,為了取得理想的效果,達到既定的目的,一定要注意如下幾點基本原則:
(1)以客觀、嚴肅、平靜的方式麵對員工。領導者通過自由、輕鬆、非正式的方式處理問題有利於促進入際交往活動,因為,在這種情境下員工會感到無拘無束。但是,批評的實施與這種情境完全不同。因此,作為管理者的領導者應盡可能地避免憤怒或其它情緒反應,而應以平靜的、嚴肅的客觀的語氣來表述你的意見。但也不要以開玩笑或聊家常的方式來減弱緊張的壓力。這類舉動會使員工感到困惑,因為它給員工傳遞了一種相互矛盾的信號。
(2)指明問題所在。當你與員:正坐在一起時,要明確指出你有具體針對這一問題的有關記錄。向當事人出示違規發生的日期、時間、地點、參與者及其它任何環境因素。要用準確的語言來表述和界定過失,而不要僅僅引證組織的規章製度或勞動合同。你要表達的並不是違反規則這件事情本身,而是違規行為對整個組織績效所造成的影響。要具體闡明違規行為對員工個人的工作績效、對整個單位的工作績效以及對周圍其它同事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以解釋這一行為不應再發生的原因。
(3)討論不針對具體人。批評或批評應指向員工的具體行為而不是他的人格特征。如,一名員工多次上班遲到,就要向他指出這一行為如何增加了其它人的工作負擔,他有這一行為會影響整個部門的工作士氣等,而不要一味地指責此人自私自利或不負責任。
(4)允許員工陳述自己的看法。無論你有什麼樣的事實或證據支持你的譴責,正確的工作方法應該是:給當事人一個機會陳述自己的看法。從當事人本人的角度來看,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發生?他對組織規則、管理條例和組織環境是怎樣理解的?如果在違規方麵,你與當事人的觀點差異很大,你就應該做進一步的調查。
(5)保持對討論的控製。在人際交往中,人們都希望鼓勵開放式的對話,希望拋開控製而製造一種雙方平等的溝通氣氛。但在實施批評時卻不一樣。因為,違規者會利用一切機會將你置於守勢。也就是說,如果你不進行控製,他們就會控製。對員工的批評就是在權力基礎下的活動,要想鞏固組織準則和規程就必須進行控製。既要讓員工從自己的角度陳述所發生的事情,還要抓住事實真相,不要讓他們幹擾你或使你偏離目標。
(6)對今後如何防範錯誤達成共識。批評應包括對錯誤改正的指導。在批評中,要讓員工談談他們今後的計劃以確保這類違規行為或過失不會再犯。對於嚴重的過失或違規行為,要讓他們製定一個改變此行為的計劃,然後安排出以後見麵的時間表,以便於評估他們每一次的進步。
(7)逐步選擇批評程序,並考慮環境因素的影響。選擇什麼樣的懲處手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某種違規行為重複發生,處罰就應該逐級加重。一般情況下,批評活動以口頭批評為最輕,而後依次為通報批評、暫時停職、降職或降薪,最嚴重的是做開除處理。需要強調的是,你所選擇的懲處措施應該是公平而一致的,這意味著你需要考慮到環境因素。如,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有多大?對這一違規事件,員工在多大程度上曾被警告過?他過去是否有過類似的違規行為?對於這一類問題的了解能夠確保我們在處理過程中考慮到環境因素的影響。
8說話巧妙變通的技巧
人的一生,能夠禦清風,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固然可喜,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若遇到困難、挫折,能夠用巧借力,抽雲撥霧現青天,篷舟吹取三山去,一樣也很精彩。
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人人都需要取長補短,互相幫助。
楚漢戰爭期間,劉邦的大軍分為兩路作戰。南路由劉邦率領,北路由韓信統領。劉邦在南線與項羽作戰,連連失利,最後大軍被圍困在萊陽,處境比較危險。
而在這時,韓信在北線接連取得勝利,捷報頻傳,並且攻下了經濟發達、物產富饒的齊國。他聽說劉邦在南線接連吃敗仗,想到自己軍事上節節勝利,於是他的政治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
一天,韓信和心腹將領談話,透出想高升一步之意,那將領很支持他,並說保證可以實現。於是朝信派出信使去麵見劉邦說:“韓將軍在北線接連取得勝利,功勳卓著,如今攻下了齊國,能不能封他為假齊王?”
劉邦一聽這話,怒不可遏,當著信使的麵斥責道:“我在南線失利,如今被困在此地,日夜盼望著韓信能在北線取勝之後率大軍助我,沒想到他竟要求封為齊王!”
信使一聽劉邦這樣說,立即顯得不怎麼高興,把先前的笑容收斂起來。當時,張良正坐在劉邦身邊,聽劉邦當著信使這樣說話,急忙用腳踢了劉邦兩下。
劉邦一怔,立即心領神會,急忙話鋒一轉,改口罵道:“這個韓信真令我失望,我幾次說他沒出息,他還不服,如今打了那麼多勝仗,連齊國都打敗了,還是那樣沒有自信心。大丈夫要做王就要做個真王,何必要做個假王呢?你回去告訴韓信,我回頭派專使冊封他為真正的齊王。“劉邦原來就愛罵罵咧咧,這一罵可是罵得有水平,前後話連接竟聽不出太多的破綻。信使聽了,轉憂為喜。
信使走後,張良就說:“大王在南線連連失利,而韓信連打勝仗,大王現在沒有力量阻止他稱齊王。現實情況下,隻有順水推舟簽應他,這樣才能先穩住他,否則的話,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劉邦說:“這次封了他為齊王,他的野心會更膨脹,這樣做以後怎麼辦?”張良說:“先渡過眼前的難關再說,以後會有辦法的。剛才大王反應真是敏捷。”劉邦說:“多虧了你提醒,險些誤了大事。”
不久,劉邦派專使赴齊地,冊封韓信為齊王。劉邦穩信了韓信,為漢軍以後擊敗項羽奠定了基礎。
喜怒哀樂是人的基本情感,沒有喜怒哀樂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輕易就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則是錯誤的。聰明的人,總是把自己的喜怒哀樂、思想感情隱藏起來,不讓別人窺出自己的底細和實際想法,即使是發生突然事件,也能隨機應變,很好地應付。
在通常的交際過程中,人們總希望把話說得清楚明白,準確無誤。但在特定的場合中,說話人有時卻故意把字念錯,把詞用錯,把事說錯。奇妙的是,這些故意說錯的語言,不僅不影響正常的交際,反而使語言產生一種神奇的藝術效果。這就是變通的藝術和魅力。
在一次宴會上,一位資本家問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什麼是最好的寫作方法?”海明威答:“從左往右寫。”對一位根本不懂得寫作的資本家,要揭示寫作方法的內涵是十分困難的,於是海明威故意“答非所問”,不僅巧妙地回避了這一較為複雜的問題,而且還含有調侃、戲謔對方之意味。由此可知,這種“故意的錯”,還有化被動為主動,置對方於窘境的作用。
20世紀60年代的一次記者招待會,有一位西方記者突然問當時的外交部長陳毅:“中國最近打下了美國U-2型高空偵察機。請問,用的是什麼武器?是導彈嗎?”按常規,對於這種涉及國家軍事秘密,並且用意尖刻的問題,完全可以用“無可奉告”這一外交語言來回答,但一向以直言快語著稱的陳毅卻未作這樣的回答。他舉起雙手在空中做了一個“捅”的動作,說道:“我們是用竹竿把它捅下來的呀!”在這樣的場合,這“錯”得出奇的語言,既保守了國家軍事機密,又不使對方過於尷尬,柔中帶剛,且幽默風趣,活躍了交際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