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用在職場,是領導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對下屬的激勵,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下屬的工作效率。因為下屬好比一塊原石,領導必須“雕琢”它,讓它成為有價值或價值更大,變成美麗的藝術品。
有人說:“過度的壓力可以讓天才變白癡,適當的激勵卻可讓白癡變天才。”這句話確實是一語中的,充分說明了激勵力量的神奇。
激勵的類型有多種,其中反語式激勵最有效。它是以正話反講,用故意扭曲的反語信息和反激的語氣表達自己的意見,以激起對方發言表態,達到預期目標的方法。例如,下麵一家中外合資公司的總裁與一家鄉鎮企業廠長的洽談:
廠長:“總裁先生贏利的魄力,的確比我們這些鄉下佬大得多,簡直是一個大如牯牛,一個小如毫毛。這麼大的魄力,雖然讓我們佩服,但我們實在不敢奉陪,隻能回收土地,停止合作。”
總裁:“好吧,我再讓利一成?”
廠長:“不行,按我方投資比例,應當讓利兩成。”
總裁:“行,本公司原則上同意……”
上例中,廠長不說對方“黑心貪利”,而說其反語“魄力大”,又以“不敢奉陪”的“哀兵”戰術以退為攻,激發對方就範入甕。
與這種反語式激勵法相比,及彼式激勵也較有效。及彼式激勵法是以一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心理效應,激發對方作角色對換,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處境。
4揣著同情心的批評
與人共事,不可能那麼一帆風順,總會有別人出錯時需要你提出批評指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這個“過”怎樣指出來,也是一門藝術。批評他人時,一定要講究策略。一時衝動就口無遮攔,是十分愚蠢的做法。我們需要真誠地讚美,也需要善意的批評。
有一個愛好攝影的人,拿了一疊他自己的攝影作品去拜訪一位攝影家,請他批評指正。攝影家把他的作品看了一遍,很熱心地告訴他哪一張曝光時間長了一些,哪一張光圈小了一些,哪一張取景需要變換角度……當這位攝影家正在指正的時候,來請教的人總是找一番理由來為自己辯護。不是說當時天氣不佳,就是說取景時找不到合適的立足之地等等,如此,囉嗦了半天。
當那個攝影愛好者走了以後,攝影家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他說:“我真傻,何必說那麼多的話呢。”其實這種結果是完全能想象得到的,現在的有些青年人就不願意虛心接受批評。
幾年前,史密斯先生的侄女約瑟芬離開她在美國加州的家,到紐約去做史密斯先生的秘書,那時她才19歲,剛高中畢業,對於商業常識和生意上的事一點兒也不了解。然而,她待人做事,卻頗為老練。有一段時間,她經常犯一些錯誤。有一次,史密斯先生真想批評她幾句,但再一想,她年紀輕,閱曆淺,不可太苛求,於是改用和顏悅色的方法對她說:“現在你做錯了事,自然是難免的,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做的錯事比你多得多,所以我相信將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你一定會增長才幹的,現在你照著這樣做不是好多了嗎?”先承認自己有錯,然後再指出別人的錯誤,令人易接受。
人們做錯了事,或做了件吃虧的事,除非他自己主動告訴你時,才會坦白地承認錯誤,但如果是你主動指出他的錯誤,那麼他一定找出種種理由加以辯解。你可以在周圍的朋友或家人中試試看,無論是小疏忽或大錯誤,沒有幾個人能在別人指出後立即坦率地、不為自己解釋地承認錯誤。所以,批評他人時,一定要講究方法,態度要誠懇。
由於不同的人對於同一的批評,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因為不同的人,性格與修養及對問題的看法都是有區別的。
我們可以根據人們受到批評時不同反應,將人分為遲鈍型反應者、敏感型反應者、理智型反應者和強個性型反應者。反應遲鈍的人即使受到批評了也滿不再乎;反應敏感的人,感情脆弱,臉皮薄,愛麵子,受到斥責則難以承受,他們會臉色蒼白,神誌恍惚,甚至會從此一蹶不振,意誌消沉;具有理智的人在受到批評時會感到有很大的震動,能坦率的認錯,從中汲取教訓;具有較強個性的人,自尊心強,個性突出,“老虎屁股摸不得”,遇事好衝動,心胸狹窄,自我保護意識強,心理承受能力差,明知有錯,也死要麵子,受不了當麵批評,並且也不會輕易改正其缺點。
針對不同特點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批評方式,對自覺性較高者,應采用啟發做自我批評的方法;對於思想比較敏感的人,要采用暗喻批評法;對於性格耿直的人,采取直接批評法;對問題嚴重、影響較大的人,應采取公開批評法;對思想麻痹的人應采取警示批評法。在進行批評時切忌一視同仁,方法單一,死搬硬套,應靈活掌握批評的方法。
正確的批評要求細密周到,恰如其分,普遍性的問題可以當麵進行批評,對於個別現象就應個別進行。另外,也可以事先與之溝通,幫他提高認識,啟發他進行自我對照,使他產生“矛頭不集中於‘我’”的感覺,主動在“大環境”中認錯。
同時,批評不可全盤否定,別人犯的什麼錯誤就應對其錯誤加以批評,使其及時改正,不可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