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際中說話的原則
現代人們的交際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寫信、電子郵件、小卡片、談話等等都是,不過在裏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談話”。談話既講技巧,也要講原則。如果隻是隨口說說,想到什麼說什麼,那這種方式一定會得罪很多人。下麵就是交際中說話的原則要點:
1.多道人之長,不揭人之短
有個女孩子告訴她同事,說她有口臭,聞起來像是死魚的味道。那位同事一時間臉脹的通紅,從此就敬她而遠之,態度冷淡。而這個女孩子還在一旁抗議:“我隻是開玩笑而已!”
在現實生活之中,有很多時候往往因為一句話,使得你和他人的距離可遠可近、和他人的關係可有可無。如果你常常因為說錯話、得罪人,或者是不知道自己該說些什麼、該怎麼說,那麼你的溝通的能力上就必須有所加強才行。不論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場所,良好的溝通都是人際關係的第一步,有了良好的溝通才有機會和他人建立起互動的關係。
2.三思而後言
常言道:會說話的人,想了再說;不會說話的人,說了再想。手快效率高,嘴快是非到。所以要三緘其口,防禍從口出。
在我們和人溝通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一句話而引起他人的不悅,所以要避免說錯話才行。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不去說那句話。為了避免發出不當的批評,在你說任何話之前,都該先想想自己想說什麼、該說什麼。很多人往往心直口快,根本沒想到自己犀利的言詞可能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因此說話不能不經過大腦,在要說出口之前,先想想看“如果別人對我這樣說,我會作何感想?”、“我的批評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在很多的情況下,如果能多花一些時間,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你就不會說錯話,而引起他人的不悅了。
3.失言時立刻致歉
勇於認錯是很重要的,所以一但當你發現自己的言語傷害到他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厚著臉皮不肯道歉。每個人偶爾都會說錯話。可是自己一定要察覺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然後馬上設法更正。留意他人的言語或其它方麵的反應,藉以判斷是否需要道歉。如果你確實說錯話了,就必須立刻道歉,勇於承認錯誤,不要編一大堆借口,以免越描越黑。
4.和別人談話,不要和別人比賽
有的人和人交談時,時常把它看成是一種競賽。一定要分出個高下。如果你常在他人的話裏尋找漏洞,常為某些細節爭論不休,或常糾正他人的錯誤,藉以想人炫耀自己的知識淵博、伶牙俐齒。這樣的你一定會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那是不好的印象。這些人往往忽略了溝通的技巧,因為他們把交談當成了辯論,而不是信息、想法與感覺彼此交換的過程。
所以為了與他人有更好的溝通,這種競賽式的談話方式必須被舍棄,而采用一種隨性、不具侵略性的談話方式。這樣當你在表達意見時,別人就比較容易聽進去,而不會產生排斥感。
5.與人交談莫問私事
在西方社會中,人們的一切行為都以個人為中心,個人利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種準則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麵。人們日常交談,不喜歡涉及個人私事。有些問題甚至是他們所忌談的,如詢問年齡、婚姻狀況、收人多少、宗教信仰、競選中投誰的票等等都是非常冒昧和失禮的。
西方國家的人看到別人買來的東西,從不去問價錢多少?見到別人外出或回來。也不會去問上一句“你從哪裏來?”或“去哪兒?”至於收入多少,更是不能隨便問的事,誰想在這些方麵提出問題,定會遭人厭惡。美國人往往用“鼻子伸到人家的私生活裏來了”這句話來表示對提問人的輕蔑。
現在我們中國人也越來越重視對待談“私事”。因此,與人交談莫問私事是最明智的。
6.挑對說話的時機
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當你要表達意見之前,都必須先確定,對方已經準備好,願意聽你說話了。否則你隻會浪費力氣,對牛彈琴,白白錯過了讓別人接受你意見的大好機會。既然我們得選擇良好的時機,那什麼時候開口才是最好的呢?其實要遇到最好的時機很困難,但是要遇到適於交談的時機卻不是難事。比如說:在公共場所,或有其它朋友、同事在場時,應避免談論涉及隱私或一些敏感的話題。還有當對方感到煩躁時,也盡量避免繼續談論下去。
7.對事不對人
舉例來說,你是否有朋友很難纏,老是讓你氣的半死?有些人就是愛抱怨、生性悲觀、拖拖拉拉、又老愛編一大堆借口。如果你朋友這些行為已經威脅到你們之間的友誼,你就有權開口提醒他。此時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指明自己討厭他哪些行為,而不是一味的想改變他的個性。一個人要改變某些特定、確切的行為,要比改變個性容易多了。
8.了解別人的感覺
如果能先試著了解對方的感覺,我們也就能比較巧妙的說出一些難以啟齒的話。比方說,如果你的父母親很擔心你的投資計畫不夠周全,你就不要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不能隻管自己的事情,老是把我當成三歲小孩-那是我的錢,我愛怎麼用就怎麼用!”。這種充滿稚氣的典型防衛性反應無法增加父母親對你的信心。你應該想想父母說這話時心中的感覺。也許他們隻是想阻止你冒失的投資,以免你重蹈他們的覆轍。而也有可能是你父親對自己往後的財務狀況感到憂慮,卻又不知道如何告訴你。所以當麵對別人的批評或某些讓你不悅的行為,你隻要能找出背後真正的原因或需求,就能夠用另外一種說詞去化解一場衝突。
9.聆聽他人的回饋
一個人要和別人交談,不僅自己要懂得如何去說,也要懂得如何去聆聽。缺乏聆聽的技巧,往往會導致輕率的批評。一個人會任意的批評或發出不智的言論往往是因為他不管別人要說什麼,隻想主控整個對談的場麵。如果你仔細聆聽別人對你意見的回饋或反應,就能確定對方有沒有在聽你說話,得知對方是否以了解你的觀點或感覺。而你也可以看出對方所關心、願意討論的重點在哪裏。
2交際之語忌諱多,留心在平時
禮儀的目的與作用本在使得本來的頑梗變柔順,使人們的氣質變溫和,使他敬重別人,和別人合得來。這此過程中,說話要特別小心避開忌諱,不然有可能大禍臨頭還渾然不覺。
清朝雍正年間,江西主考官查嗣庭出試題為“維民所止”,“維止”二字被認為是把“雍正”的頭去掉,因而被下獄。查在獄中病死,被戮屍,家人也被殺或流放。
在封建社會,漢字裏避諱字很多,特別是帝王的名字要避諱,康熙、雍正帝用興文字獄來鎮壓具有反滿思想的知識分子的案件,就有七八十起。秦始皇姓嬴名政,因此就把其它的“政”和同音的“正”改讀平聲,如“正月”的“正”就得讀為“征”。雉是一種羽毛漂亮的鳥,但西漢的呂後名“雉”,於是,是鳥的雉便改名叫“野雞”,鳥的名也不能同皇後的名字相同。在封建社會裏,不僅帝王的名字有嚴格的避諱,兒子與父親的名字也不能有一字相同,甚至連寫文章也很忌諱。司馬遷的父親名談,在他所著的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中,就通篇找不到一個“談”字。唐朝著名詩人李賀,才華橫溢,就因為他父親名晉肅,而“晉”與“進”同音,竟禁止李賀考進士。大文人韓愈為此很抱不平,特地寫了一篇有名的《諱辯》,但李賀終於還是未能參加應考,最後鬱鬱早逝。可見,古代名字裏的這種避諱,帶有濃烈的封建專製色彩,有的甚至是殘酷和反動的。
消除稱呼、名字等避諱中的封建糟粕,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有些流傳至今,仍為人們習慣心理所忌諱的稱呼或風俗,雖然還帶有某種封建色彩,可為了禮貌和尊重他人起見,也是應該注意的。這種現象,隻有隨著文化的發展,科學的普及和社會的進步,而讓它逐步改變、自行消亡。比如我們坐漁民的船,船家就特別忌諱說“陳”呀“帆”的,因為這與“沉”和“翻”的字同音。又比如我們稱呼未婚少女習慣叫“姑娘”,如果是在湖南常德地區喊少女為姑娘就會被認為是調戲婦女,因為那裏的“姑娘”是“妻子”的謙稱。天津的老者稱年輕姑娘為大姐,而姑娘卻心安理得,你一定會感到驚奇。但隻要你再一了解會明白,這原來是當地習慣的禮貌稱呼,天津人一般都按小輩、孩子的稱呼叫人。假如有人認為這種忌諱是落後的、不文明的,非要硬行去改變它,恐怕不會有什麼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