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都是題外話(2 / 3)

當然,幾次的主編告白,亦然很有特色,讓讀者遠離編輯部,卻也能感受到《小說選刊》的主編們和編輯們的呼吸和熱度。

最後,我還想說說《小說選刊》的封麵設計和內文的版式設計。2006年第1期在封麵上打出的“生存狀態”主題語,絕對是別出心裁的,特別是與之一起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那位打工仔,滿身都是粉刷牆壁染在身上的斑點,不知他洗手了沒有,一把抓了幾個饅頭,有半個饅頭已被他吞進了嘴裏,看得出來,他是餓了,但他很樂觀,一臉純潔無邪的笑,讓人讀著他的神態,也像是讀著一篇雋永的小說。

《小說選刊》堅持著“生存狀態”的封麵設計,直到12期的那幅剃頭匠為人刮臉的圖象,沒有一期不精彩,沒有一期不引人,相信過個十年二十年,再看《小說選刊》的“生存狀態”係列封麵,會給人以更加深刻的認識價值。我寫這篇短文時,2007年的第1期刊物已擱在了我的案頭,這一期封麵看上去似更具匠心,一個戴著老花鏡的讀報老僧腳前,有一隻很小很小的雛雞,正瞪圓了眼睛在地上尋覓可食的東西,這告訴了我們什麼呢?我不願想得太多,隻是發現,封麵的設計者巧妙地讓雛雞的兩隻爪子,稚嫩但卻堅定地走出了畫麵之外。

也許,封麵設計看上去是簡單的,但誰又知道,世界上複雜的事情常常並不難做,倒是簡單的事情,又常常難以做好。《小說選刊》的封麵設計和內文的版式設計,就都從最簡單的立場出發,達到了一種並不簡單的境界。

此外,在新一年新一期的《小說選刊》上,讀者會看到一篇“新聞小說”的作品。這個提法是新穎的,自然也是大膽的,其開山之作《無巢》,從作者熊育群寫在前麵的話裏知道,這個新提法是《小說選刊》主編杜衛東首倡的。杜衛東的想法是,要用小說的手法,書寫一個具有思想張力的新聞事件;事件基本是真實的,但要具備小說的美學形態。他這個主張是不錯的,從事新聞工作的熊育群以他的實踐開了頭,而且可說開了個好頭,接下來是要有人響應的,新聞工作者隊伍是龐大的,其中不乏龍虎之輩,這裏開辟了一個他們大展拳腳的舞台。

圖雅對我們說

在觀摩電影《圖雅的婚事》之前,我對國內的影視作品有了一個模式化的印象,即所謂:上房、上床、上朝。

何謂上房?武打片之所謂也;

何謂上床?激情片之所謂也;

何謂上朝?宮廷片之所謂也。

大家不妨轉回身去,看一看改革開放以來的影視劇發展過程,是不是可以用這三句話來概括呢?我敢武斷地說,沒人會有異議。因為這是事實,一個讓人幾乎看厭了的不想再看的事實。

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驀然透過銀幕,我們看到了一部《圖雅的婚事》的影片,眼睛就不能不發熱,心情就不能不激動,我想說的話首先是:謝謝導演王全安,謝謝編劇蘆葦,謝謝為該片付出心血的每一個人。

但我還有一個問題要說,《圖雅的婚事》獲得的是金熊獎,是在德國柏林為一幫藍眼睛的人評出來的大獎。作為評委,我為他們的藝術精神所感動,他們把自己神聖的一票投給一部中國的電影,肯定都是本著自己的藝術良心而投的。何況《圖雅的婚事》又不是什麼大製作,僅僅花了五六百萬元,做出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卻能贏得評委的普遍青睞,實在是件難能可貴的事情。這就是我的問題了,如果評委們不是一幫藍眼睛,而是像我一樣的黑眼睛,《圖雅的婚事》還能獲得那個大獎嗎?

當然,現在提出這個假設,有人是會發笑的。可能還會說我幼稚,但他否定不了我的問題,因為風靡我們影視市場的現實是,小製作往往要敗給所謂的大製作,好像誰把劇本做得越假、越大、越空,才越是好劇本,誰給影視作品投的錢越多把畫麵弄得越堂皇越好。

偏偏地,《圖雅的婚事》不這麼做,先是編劇寫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故事,導演執導了一本實實在在的大戲,演員演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人物。我這麼說是不為過的,看過影片的人知道,全劇眾多人物,僅隻有一位職業演員,其他人就都是導演在蒙古草原慧眼挑選的一個個非專業的演員了。譬如影片裏的男一號巴特爾,就是蒙古草原上一個樸素的牧民巴特爾。再譬如男二號森格,也是蒙古草原上跑場子賽馬的騎手森格……他們都是本色的,十分的本色,恰恰是他們的本色演出,卻更能打動觀眾的心,讓觀眾深刻地記住他們。

下來,我想把心思放在《圖雅的婚事》這個故事上多想一想。一個個性倔強的蒙古族婦女圖雅,為了能夠在日益退化的草原上生活下去,自己動手打井了,不幸的是,丈夫把井沒有打成,卻把自己炸成了殘廢。圖雅放不下殘廢了的丈夫,但她又無法很好地照料丈夫、孩子和他們的一大群牲畜,她需要有人幫助。應該是個什麼樣的幫助呢,就是她帶著殘疾的丈夫、孩子和她的一大群牲畜,改嫁一個新的丈夫。一個一個想要迎娶圖雅的人來到了她的麵前,最後都是因為她的前夫,而未能嫁成。但有一個人就是那個有點痞,還有點窩囊的森格,以他的執著不屈,迎娶了他說不上愛,也說不上不愛的圖雅。劇情發展到這裏,導演就很聰明地結束了拍攝,在銀幕上打出“劇終”的字樣。

應該說,這個故事太不新鮮了,甚至有些落入俗套。卻因為編劇的智慧和導演的不俗,把這樣一個偏遠地區十分常見的故事拍出了新意,拍出了新鮮,因此也便十分的不俗了。恰如影片在柏林獲得金熊獎後,評委們集體作出的評語那樣:“影片用美麗的敘事,再現了行將消失的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因而極有價值。”是的,有了這樣的結論性評語,我還說什麼呢?不說了,再說都是多餘的。

烏鴉的智慧與蠢傻

近一期的《作文報》選了我的一篇文章,發出來又做了多角度的分析。朋友告訴我消息後還複印了一份給我,我才知道選的是我在《小品文》雜誌上發的那篇《暗香浮動的茶葉蛋》,說實話,幾位作者的分析文章對我是很有啟發的,對我重新認識我的作品提供了多種可能。

正在他人的分析文章裏思索著,卻接到《美文》下半月刊編輯的電話,約我就今年的高考作文談一些看法,我應了下來,順著茬兒就說一些吧。各地的高考作文題都不一樣,我所在的西安地區,用的是一個關於烏鴉學習老鷹抓羊的寓言故事,要求考生寫一篇作文。應該說,這個命題是有水平的,在貌似單純的背後,蘊藏著太多發揮的可能,是夠考生用心想象,寫出一篇別具一格的美文來。

親愛的考生,你是怎樣審題,又是怎樣作文的,我不知道,但以我的理解,咱們不可拘泥於一個方向,按照一個模式去寫作文。

譬如,我們可以很正麵地入筆,寫出烏鴉的夢想,和它實現夢想的勇敢和無畏。

因為我們知道,烏鴉是鳥類中最有智慧的一個物種,《烏鴉喝水》的故事不是故事,事實是烏鴉本身有那個智商,瓶子裏有水,它喝不到口,就叼來石子投入瓶子,使水位升高,它就能喝到水了。

智者烏鴉,在它的同類之中,也許隻有它才有這樣的智慧,鳥類研究家的研究成果表明,烏鴉能夠製作簡單的工具抓取食物,甚至還能夠將一段直鐵絲彎成鉤子,把食物從管子鉤出來,除了人之外,沒有其它動物(包括靈長類的猴子和人猿)能夠解決如此複雜的問題。此外,鳥類中數烏鴉的叫聲最豐富,大約有三百種之多,所築的巢穴,也是其它鳥兒所望塵莫及的,如人類修築的高層樓宇一樣,最高竟達七層以上。最可為人驚訝的是,它還具有與人一樣的記憶功能。所以說,烏鴉是不可貌相的,它生得黑,黑又怎麼了,在人類社會裏,黑色是永遠不變的流行色。

什麼“烏鴉頭上過,無災必有禍”“天下烏鴉一般黑”“烏鴉叫喪”“烏鴉嘴”等等有辱烏鴉名節的說法,都隻是一種外在的淺薄,絕對是不能當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