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都是題外話(3 / 3)

勇者烏鴉,它也許知道普羅米修斯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人類過上幸福的生活,於是,他不畏犧牲,冒著觸犯天條的危險盜取火種,而不幸被天神宙斯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受盡折磨而不改初衷。有這樣的榜樣,烏鴉還有什麼可畏懼的,它行動起來,像隻雄鷹一樣去抓羊。當然,它可能會失敗,甚至會犧牲了自己,哪又有什麼可珍惜呢?它把自己的生命已經交給了一個新的嚐試,一個新的開拓,甘為烏鴉一族的一個英勇的殉道者。試想,如果沒有它這一隻烏鴉去抓羊,大家都不思求變、麻木平庸,心甘情願地在腐肉堆上延續傳統的生活,那該是多麼可悲呀!這隻烏鴉勇敢地站出來了,它勢必贏得群鴉的尊敬,而曆史也會記下它敢吃螃蟹的精神,盡管它準備得不是很充分,使它的壯舉纏繞在柔韌的羊毛上,讓它飽受痛苦和折磨。

生命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很短暫,但不能不探求,即便是失敗的、痛苦的探求,不也正是一種積累嗎?經驗是在積累中成熟的……可敬的烏鴉,相信你的冒險和探索,升華為鳥類一個普遍的智慧時,你就會享受永遠的崇仰與膜拜。為烏鴉的壯舉喝彩,這應該是一種作文方向,但不是唯一的方向,考生還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寫出烏鴉的悲劇精神,讓烏鴉知道,你隻是烏鴉,不是雄鷹,你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隻能是自取其辱。

腳下是滾滾激流,勇者無畏的一躍,便會成就飛瀑的一次壯懷激烈;

前麵是絕壁懸崖,勇者無畏的升攀,便會成就曆險的一次夢想升華。

是啊,隻有無畏的勇者,才可以魚躍龍門,精衛填海,愚公移山……老鷹天生是這樣的勇者,它在選擇自己的生活環境時,也總是按照勇者的意誌,挺立在人煙不能所達的峭崖之上,迎著寒風飛雪,迎著雷電暴雨,展開它雄健的翅膀,高高地翱翔在飛雪雨暴裏……食肉是它的本能,而且絕不食腐肉,突然,一隻肥碩的綿羊映入了它的眼睛,它俯衝下來,隻是輕輕地一撲,就把羊抓了起來,變成它口裏的一頓美味。

烏鴉躲在一棵樹上,透過茂密的枝葉,目睹到了老鷹的勇猛和壯烈,感受到了老鷹的雄渾和蒼勁,它思想開了,我怎麼不能學習老鷹呢?而它的腸胃告訴它,鮮肉比起腐肉來,味道不知要好多少倍。於是,它學著老鷹的姿勢一次次地俯衝,一次次地撲騰,它是堅忍不拔的,正所謂古人所說:學貴有恒。經過一個很長時間的自我訓練,烏鴉自以為像隻老鷹了,但它不能忘了,它永遠都是烏鴉,像是表麵的,本質上烏鴉不能成為老鷹。

悲劇由此而生,第一次俯衝抓羊,便落了個自投羅網的下場。

成語故事中所講的“邯鄲學步”“東施效顰”該是這個道理,就是說烏鴉先得知道自己是什麼,千萬不敢把自己忘了,學到最後,什麼也學不來,還把自己給丟失了。人家是老鷹,你是烏鴉,雖然都是長著翅膀的鳥之類,怎麼都是不好比的。就像人們嘴上說的,麵是麵,米是米,兩個不能放到一塊兒比一樣,天生如此,比是沒法比的,譬如拖拉機和飛機,燒的都是燃油,也都是人在駕駛,誰還能把拖拉機開著飛到天上去,誰又能把飛機開著在高速公路上跑?不能吧,那就好,就要有個自知之明,別做盲目攀比效仿、不自量力的蠢事。

老鷹抓羊叼兔,那是因為它有這個本事和能力,再大一點的老虎和熊,老鷹能抓能叼嗎?不能,退而求其次,是一頭牛一匹驢,英勇的老鷹也是抓不了叼不了的呢。

老鷹也有自己的局限,何況烏鴉乎。它是太悲哀了,悲就悲在忘了自己是個什麼“鳥”,哀就哀在它不了解自己所處的外部環境,一知半解,便盲目效仿,注定隻能是一次慘痛的失敗。

烏鴉的失敗,給我們的啟示是:人必須明了自己的角色定位,知道自己能吃幾碗幹飯,可不敢吃多了撐著自己,吃少了餓著自己。若不然,昏頭昏腦地一番蠻幹,今日學老鷹,明日學老鷹,學著學著失去了自己,落個烏鴉的下場,豈不是太傷自己了嗎!考生朋友,我這麼“正”一說,“反”一說,來說這道高考命題,說得自己是不滿意的,原因在於,我不想以自己的理解,給同學們紮起一道籬笆,束縛了同學們的想象,那我不也成了一隻可悲的烏鴉,既害了自己,還要害了大家。

相信我們慧聰智穎的考生朋友,會有更為精彩絕妙的想象和理解,做出更為神思奇詭的作文來。

幾句家常話

劈裏啪啦的炮仗聲在窗外裂響著,是元宵節的晚上呢,我想全世界的華人,在這個歡樂的時刻,都會用自己的激情仰望璀璨天空中絢麗的禮花。但我卻被幾篇中學生的作文,牽絆住了眼睛。

這是《華商報》作文版對我的信任,讓我對幾篇中學生作文進行點評。我感激這份信任,更感激寫出優秀作文的中學生。

對此,我能說什麼呢?想了想,記起年前在西北大學附中與中學生朋友見麵說的話。他們是約我當文學顧問的,我說我顧不上,也問不好,而我也是一個中學生家長,那麼,我就和中學生說幾句家常話吧。

其實家常話是不好說的,它拒絕掩飾,拒絕欺騙。因此,我老實告訴中學生們,我是個被中學生瞧不起的家長。當然,這個中學生單指我的女兒,她今年要高考了,學的是理科,卻並不偏廢文科,在初一時參加團市委等單位組織的中學生作文大賽,這個大賽不分初中和高中,一鍋煮著來,沒想到我的女兒竟奪了大賽金獎,所以說她有資格瞧不起老爸。原因為我在讀書的時候,就沒有獲得那樣的大獎,所以就認同她對我作文的評價:爛爛文章。

這次讀了李欣宇、李正清、劉嘉越三位中學生朋友的作文,我覺得你們也可以瞧不起你們的老爸,當然也僅限於作文一端。

我要十分喜悅地告訴你們,你們的作文是不錯的。你們的不錯表現在作文時,絕不無病呻吟,一字一句,都是付出了真感情的。譬如《那一刻,我將陪你一起走》,李正清就深情地感激著他的父母,為他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傾注了太多的心血,他想讓父母得到很好的休息,就說“你們受累了,這裏痛了那裏酸了”。還譬如《那短暫的溫暖熟睡》,劉嘉越懷念駕車載著他和母親出城郊遊的幸福,現在爸爸沒了時間,但他仍然期望著,期望郊遊回到家裏的疲累,可以在“寂靜的夜裏,溫暖地熟睡”。有真感情,有真性情,是寫好作文的基本條件,而再加上一些詩性的意韻,應該會更好一些。李欣宇在《有這樣一種聲音》中就做得好一些,他緊扣校園民謠這一獨特現象,做了充分的詩性的表達,這是難能可貴的。

好了,我的家常話就說這幾句吧,希望不要誤導了大家。

最後我還想囉嗦的是,作為《美文》雜誌全球華人中學生作文大賽的評委,我興趣盎然地參加了五屆。我發現參賽作文,初中組總比高中組要好一些,最近的兩屆,初中組都評了金獎,而高中組卻遺憾未能評出金獎。我在思考這個問題,也和中學語文教育專家交談,發現我們的語文教育,在初中時還能尊重孩子的本性,自由地抒發自己的情感,而到了高中,就很難有這樣的機會,大家都奔跑在高考的高速路上,無論是老師的指導,還是堆積如山的輔導資料,把作文歸納在幾種有利於高考的類型中,一遍一遍地練習,不知不覺便失去了作文中鮮活的東西,而多了許多技巧性的玩意,這是讓人所要憂慮的。

唉,對此我實在難說對與錯。

我的文化故鄉

故鄉在一個人的意識裏,是刻骨銘心的。

我在想,我的故鄉在哪兒呢?對了,一個在小堡子扶風縣的南陽鎮,一個在大堡子西安市的《西安晚報》。南陽鎮的故鄉是地理意義上的,而《西安晚報》卻是文化意義上的。1994年初,我有幸從地理意義的故鄉走出來,走進了文化故鄉的懷抱,在這裏,我工作了14年,於去年夏又離開這裏,但我的心卻沒有離開,還在為我的文化故鄉跳動著;還有我的眼睛,也為我的文化故鄉時刻明亮著。

我一往情深地熱愛並感恩著我的文化故鄉。

我高貴典雅、踏實穩重的文化故鄉,你的遊子,在你出刊10000期的日子裏,誠摯地祝福你精神不老、青春永駐。

吳克敬 敬賀

2008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