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腳,催我走過長城時,未能感受到好漢的情懷;又同樣催我走過運河時,亦未感受到賢達的風流……然而,在我走上晉江安海鎮的五裏長橋時,心頭卻驀然湧起一股難以抑製的衝動,很想大喊一聲,用以表達我的景仰和崇拜。
不比長城和運河,那是兩個皇帝的傑作,一個叫秦始皇,一個叫隋煬帝,在他們耗費了舉國的力量,修築了一座長城,挖掘了一條運河後,卻都十分悲哀地死在了兩項偉大工程的腳下,成了後世兒孫不斷反省與追問的曆史教材,有人啼血讚頌,也有人飛沫痛罵,總難取得一個公認的結論。而這座石梁式長橋,從它建起的那一天起,就為人們所稱頌,所歌讚,便是七百多年後的民國初年,國民革命的先行者廖仲愷先生行經安海時,亦感慨長橋的壯美,悲然慨之,填詞調寄《黃金縷》:
五裏長橋橫斷浦。不度返鄉,隻渡離鄉去。剩得山花憐少婦,上來椎髻圍如故。……
走在長橋上,我吟誦著才剛讀熟的前輩的詞句,感知他們悲傷妙齡的新婦,正是那個時候的晉江民情,因為戰亂,因為貧窮,總有不忍離家的漢子“日暮隨潮人去遠”,空留心愛的人在庸常的生活中煎熬著,無心妝扮,隨意地紮起一個椎狀的頭發,苦盼著離鄉討生的親人歸來。這樣的平民心腸,與這座古老的石橋是太吻合了。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開始架設的石橋,便完全是由安海的平民百姓,以他們平民力量架設起來的,到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架設竣工的那天,又為石橋起了一個非常平民化的名字:安平橋。
為安平橋的雄偉壯麗而感動,而歌讚的還有現代著名詩人郭沫若,他於1962年的秋天赴閩,慕名遊覽了安平橋。他激蕩如潮的詩心,在他遊覽時大為悸動,展紙運墨,寫下了七絕《詠五裏橋》。詩曰:
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謨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
……
郭老的題詞是恰當的,安平橋的架設絕對是個人間奇跡。據1957年的一次調查證實,橋長2070米,寬3~3.8米,建有橋墩314座,不僅為我國最長的石梁橋,在世界上亦為最長的石梁橋。
追溯曆史,宋時晉江的安海鎮該是十分繁華了,與之相對的水頭鎮亦然物豐人茂,隔江相望的兩地百姓,隨著集市貿易的日趨旺盛,痛感相互往來的不便,於是心生修建一座長橋的打算。自然的,建橋者的初衷是要造福鄉梓的,不想成為廖仲愷筆下淒清的景象。但有什麼辦法呢?事與願違地又常要使人喟歎了。
喟歎當初架橋時,就頗為困厄。當然,這是不好抱怨的,其時的南宋小朝延,正值奸相秦檜當權,嶽飛父子遇害;小皇帝趙構納表於金,稱臣割地,算得是中國曆史上既腐敗又屈辱的一個時期。但安海人不畏艱難,逆時而上,想得到做得到,為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也為了國家民族的強盛,義無反顧地開始了安平橋的架設。但是,要建這樣一座橋又談何容易,便是那架橋的每一塊石料都要利用大船,從海上的金門島運來。到過安平橋的人知道,橋麵上鋪設的石梁,長度都在8~11米之間,寬和厚也在0.5~1米之間,最小的石梁也有三噸多重,而最大的石梁不下二十五噸,工程之浩大,沒有非凡的毅力和勇氣是無法完成的。安海人合理運用海水漲落的規律,以自然的力量幫助他們架橋。有位戴著一副花鏡的老先生,大概就住在安平橋邊吧。在我疑惑著臉向人打聽建橋的情況時,他自覺地迎了上來,用他閩南味很濃的普通話告訴我:潮水的力量是巨大的,既有害於人,又有利於人,關鍵在人怎麼認識,認識到潮水有利它便是有利的。譬如架橋,船載著大石,潮漲時劃到預定位置,潮退時石頭自卸下來,空船離去,載石再來,把一個今天看來都難完成的架橋工程,便很容易地做到了。聽著老先生不無驕傲的介紹,我心是飛揚的,感動安海人的非凡毅力,創造性地、智慧地架設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