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水主沉浮(1 / 2)

驚人,震撼,轟動……我想再多這樣一些炫目的詞彙,也不能涵蓋這條新聞了。2008年7月1日,曲江池、唐城牆、大慈恩寺三大遺址公園同日盛大開放,如織的遊人,踩著落紅遍地的炮屑,徜徉其中,莫不疑為夢中遊。

有幸為曲江重建者邀請,我於三園開放的第五日,乘興遊曆了一番,隻覺縱是雙眼不眨,也難閱盡撲麵而來的景色……我沒法對三大遺址公園扯平了來寫,就先對曲江池塗上幾筆淡墨。老實說,在此之前,我像所有心儀曲江的人一樣,知道的曲江差不多都虛掩在發黃的典籍和詩歌中,真實的景象是個什麼樣子?我是不知道的。現在好了,有了曲江人的發掘和建設,在不長的時間裏,恍如時光回流,使我能夠真切地感受曲江的美麗了。

日宮開萬仞,月殿聳千尋。花蓋飛團影,幡虹曳曲陰。綺霞遙籠帳,叢珠細網林。寥廓煙雲表,超然物外心。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曲江是新的,但與唐高宗李治詩歌狀寫的曲江,似乎沒有什麼二致,還是原來的山水,還是原來的殿閣……而這恰是曲江人的理想,他們更願意把遺址上的舊物事,全都很好地再現出來。

興起於秦漢,繁盛於隋唐的曲江,曆來為遊賞勝地。其流觴遺風,文苑韻事,是不可勝數的。然根本之源,說穿了總在於一個水字——水主沉浮:

水興則曲江興,水滅則曲江滅。

典籍記載的實況是,早在西漢之際,有武帝鑿泉而引水,貫通水係,積水為池,因其“形似廣陵之江”而命名為“曲江”;隋初時節,文帝楊堅整修大興城,複又疏浚水網,擴大池容,廣植芙蓉,夏秋之際,滿池荷舞,花繁似錦,就又有了個芙蓉池的美譽;唐代隋立,似嫌芙蓉之名太過柔靡豔俗,而追念大漢的雄霸強悍,複又還其原諱曲江池,直至玄宗李隆基時,更加愛惜曲江勝景,征召民夫巧匠,鑿黃渠引來終南活水,起山樓,修棧道,跨原帶隰,形成規模空前的園林風景盛地。

暢遊在曲江人複興的曲江遺址公園,那一組組的線雕,一組組的石刻,一組組的銅塑,都極盡藝術地現映著曆史曾經的繁盛和輝煌。

取材於唐朝畫師李昭道所繪《曲江圖》(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館)雕砌的石刻壁畫,長達一百米,高逾三米,堪稱世無二者的古畫摹擬巨型雕塑。還有自創的《秦漢隋·曲江源流圖》線刻雕塑,更是長達一百二十米,高逾五米……仰視這雄奇壯闊的石刻畫卷,我更感動水所以沉浮曲江的重要。隻說《曲江圖》中的情景吧,畫家的目光該是非常寫實的,他用自己的畫筆,形象生動地勾勒出唐時曲江,遊人雲集,與山水相間,便是貴為天子的李唐皇室人物,也不避諱市井流民,大家聚於曲江水畔,其樂也融融,其景也煌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