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氣
故事說的是:有位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平常日子,除了弘法講經,就是作務他的蘭花。他外出雲遊去了,臨行交待弟子,好生照顧他的蘭花。忠於職守的弟子,哪敢怠慢,學著禪師的樣,每日精心養護著蘭花。問題在禪師回來的那日發生了,弟子正給蘭花澆水,禪師高大的身影在明亮的日光中走進了禪院。弟子要行迎接禮,慌急中碰翻了花架子,跌碎了花盆兒。弟子就很惶恐了,抖瑟著身子,跪伏地上,打算領受禪師的懲罰。
意外的是,禪師扶起了弟子。
禪師從弟子抖瑟的身體知道了,弟子是怕他生氣的。他不生氣,並安慰地告訴弟子,種養蘭花,不就是圖有個好心情。結果花盆碎了生氣,當初養著又有何益?禪師沒有生氣,也確實不值得生氣。
但咱們芸芸眾生,有幾人修煉到了禪師的境界?總會碰到一些煩心煩人的事,倒黴晦氣的事,哀傷憤怒的事,總之,是比打碎一個花盆要嚴重的事,咱就難免要生氣了。
“風雅超群,乃一代儒將”是諸葛孔明先生對周瑜的評價。這個評價不可謂不中肯,不可謂不高標,看遍《三國演義》,剛愎自用的諸葛亮給誰這樣的評價,唯有冠蓋東吳的周公瑾了,智勇雙全,一把火燒得曹操大營八百裏一片火光,保衛了東吳百姓安居樂業幾十年。但他太愛生氣了,敵得過戰場上百萬大軍,卻敵不過諸葛亮的三言兩語,妒火胸中燒,暴怒不可抑,仰天大笑,吼出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氣話,一頭栽下馬來,英年而逝,叫後人徒歎奈何。
人有氣,生不得。古代醫典《內經》上便有研究,曰:“氣血充和,百病不生;一有扶鬱,諸病生焉。”延安有位姓吳的和尚,年一百四十歲,還能挑起八十斤的柴火擔子上山去。在陡峭的山道上,吳姓和尚來了興致,高歌一曲長壽歌:
酒色財氣四道牆,
人人都在裏麵藏。
隻要你能跳出去,
不是神仙也壽長。
老和尚的長壽歌,唱的是有道理的,酒、色、財固然害人,而一個“氣”,卻是要人命的。
那麼,人為什麼還要生氣呢?
能不生氣嗎?這太困難了。人都是有欲望的,當欲望得不到滿足,想象與現實發生了衝突時,都可能讓人生氣。如此一說,生氣又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了,是可以理解的事了。不過話說回來,生氣又有何用?非但無助於欲望和衝突的解決,反要遭受痛苦的折磨,更於自己的身體有害,又何必生氣呢!
抑情製氣的方法很多,想辦法脫離生氣的環境,走出去唱歌、跳舞也行,聽音樂、看電影也行;還可以找到自己信賴的朋友,向其大吐苦水,有淚了,也別忍著,痛痛快快流出來;當然,口袋裏有錢,就到商場超市去,把平時舍不得花的錢扔出去,也是一種消氣的好方法……但我以為,最好的方法,是在煩惱生氣時,能夠問問自己:我養花是為了生氣嗎?我上班是為了受氣嗎?我交友是為了不愉快嗎?我結婚是為了苦惱嗎?……咱可以一直問下去,為什麼生氣煩惱,咱就問自己為什麼,如此就不會生那些無謂的氣了。
總之,生活的智慧在於,咱要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最珍惜的是什麼?是一盆花、一個花園,還是一種快樂、一份情感。抓住咱生命裏最要緊的東西,咱的人生就會開朗清明,健康富足。
不好意思
美國一個患了絕症的7歲男孩,給時任總統的裏根寫了一封信,說他有一個夢想——當美國總統。
裏根沒有讓這位小男孩失望,在收到信後的一天,請來了小男孩,讓他做一天臨時總統,裏根自己則做了這位“小總統”的助手。裏根很守職責地向“小總統”詳細介紹了總統的日常工作和職責任務,隨後就忠實地侍候在“小總統”的身邊,部下送來的文件,裏根都要請示“小總統”的意見,兩個人通過討論,取得一致意見後,再由裏根代簽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