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出名要趁早啊!張愛玲是這樣教導人們的,而她自己也是一個忠誠的實踐者,但她沒有說,出名了做什麼?怎樣才能出名?
這是個問題呢。看得見有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熬煎得白了頭發,卻就是不能出名;卻有人不費吹灰之力,甫一亮相,便名滿天下。典型如謀女郎們,鞏俐、章子怡、董潔……沾染一點張藝謀的靈氣,大小媒體就追著她們炒了,到這時,不想出名都不成。就說那個鄉下孩子魏敏芝吧,在張藝謀拍攝《一個都不能少》的影片時,僥幸選了她演主角,這便不得了了,就成了名人了,媒體炒作她,她自己也鼓足了幹勁要往明星的光圈裏鑽,竟也鑽出了點名堂來。
如此說來,出名是要有機緣的。
稱之為“80後”的當代作家韓寒、郭敬明,有幸抓住了機緣的尾巴,使他們大行其道,寫什麼市場上火什麼,讓他們早早地就跨進了中國文化富豪的名錄。可能他們還沒有玩夠,還想再玩幾票的時候,已有“90後”的寫手來搶“80後”的地盤。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吳子龍、蔣方舟等。特別是這位吳子龍,出了本《誰的青春有我狂》的書後,給台灣的李敖寫了封信,偏巧李敖要回大陸訪問,順道見了見出口“我欣賞你但不崇拜你”的吳子龍,這使他一發不可收,自吹自擂:“我和李敖不是探望與被探望的關係。我和他是強者對強者,高山對高山。”
口氣大到這個樣子,讓人就隻有吃驚了。
現在的孩子,太多這樣的狂勁兒了。前些個日子,評論家白燁不知說了些什麼話,這便惹得“80後”的一位寫手不高興了。口無遮攔地大吐口水,而且是誰出來勸架,他也不輕饒,逮著了照樣是一嘴口水。不過,他的口水還是有些才氣的,相信再過許多年,他的作品是什麼可能不會有人記起,但他的那一句著名的口水還會在人間流傳,這就是:這壇那壇,最後都是祭壇;這圈那圈,最後都是花圈。
真夠經典的,孩子用他的義憤為文壇和文化圈畫了一個這麼透徹的形象。
話到嘴邊留三分。民間的這句話怎麼就堵不住小名人(這裏僅指他們的年齡小)的嘴呢?他們有錢呀,既出了名,又有了錢,便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了。這不好,因為名聲是件太重的行李,現在已經壓在你的肩上了,弄不好是會壓傷你的嫩骨頭的。
我供職的報社,在最新出版的一期文化專欄裏,曆數了小小少年的版費收入,撇開“80後”人不算,隻說“90後”的小寫手,那個叫陽陽的孩子,出了本《時光魔琴》的科幻小說,獲得的版稅就有120萬元,還有夏青的《繁花泣露》,陳勱子的《看不懂你就不要看》等,同樣有著不菲的版稅。這個錢取得好,再多一些會更好,因為小寫手是用他們的勞動,一個字一個字地剜出來的,那些個字上沾著他們的心血,沾著他們的汗水,拿著用文字換來的錢,他們理直氣壯,小小地張狂一下也是該的。但必須有個度,不敢太狂了。
太狂可能忘形,忘形可能失去自己。
許多有才少年,出道時是很不錯的,不但驚人,而且嚇人,按不住將來會成為怎麼一個人。悲哀的是,過了些時日,悄悄地不見了,消失了。太近的例子不敢舉,怕惹了麻煩沒工夫陪,就舉個王安石筆下的例子吧,“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嚐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並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為意,傳一方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文,或以錢幣乞之。文利其然也,日抱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結果怎樣呢,指物能詩的五歲孩子,出名不謂之不早,獲利不謂之不豐,最後卻一事無成,叫北宋文豪王安石隻能徒喚傷悲了。
此等故事,想來小小出名的人物都知道,我這麼重複道來,還請煩我的人恕我嘮叨。
那麼,話又回到張愛玲的身上,她的文章自然是好,而她的一些名言,卻是值得思量的。“出名要趁早”,在多少人為此話所蠱惑時,別忘了,這隻是張愛玲的一句自言自語,她說的是自己的情狀和心態。就如她的身世一樣,為清末“清流派”代表人物張佩綸的孫女,前清著名大臣李鴻章的重外孫女。如此顯赫的身世,其實並未給她帶來多少童年的歡樂。紈絝子弟的父親和受西洋文化影響的母親性格嚴重不和,終於在張愛玲十歲那年分道揚鑣。生性執拗的張愛玲不討繼母的喜歡,多次被繼母陷害而遭父親毒打,最恐怖的一次,竟被關在黑暗的地下室十幾日,小小年紀,便嚐盡了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所以,她是早熟的,早就以懷疑的目光看世界,八歲通讀了《紅夢樓》《三國演義》,十三歲發表第一篇散文,20歲即走紅上海灘……便是今天,研究她的寫作,一生最好的作品都是在25歲以前寫成了。這便不難理解她何以說出那樣一句驚世駭俗的話。
25歲以前的張愛玲,那時她的心理年齡怕早已是52歲不止了。
悲涼的,無可奈何的“出名要趁早”啊。
二
紙上的寫真是不敢恭維的,畫人不像人,畫馬不像馬,大體描出個意思就不錯了。所以古代的名人都沒留下畫象,孔子、孟子、屈原……他們長什麼樣?誰也弄不清楚。書上的插圖都是後人揣摸著畫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譬如央視10頻道的《百家講壇》,大說兩漢風雲人物時,給劉邦的畫像穿了一身明朝皇帝的衣裳,再品三國人物時,無論曹操、劉備、孫權等,還是賈詡、諸葛亮、周瑜等,就都是現今十分流行的卡通人物的行頭了。
也難怪,古人的出名不在他的肖像,而是實實在在的事功,或文,或武,莫不如此。
如今好了,有了電視這個勞什子,昨天你還默默無聞,今晚你上了電視,而你又很會作秀,秀文化、秀拳腳、秀口才……秀得有水平,你當下就能家喻戶曉,若果又被電視台青睞,隔三差五亮個相,你就成了百姓眼裏的常客,你的音容笑貌就會印在觀眾的心裏。說個有點水平的話,也就成了名人名言。萬不得已,沒有自己的思想,記憶力好也行,鑽到書房裏把古人寫下來的文字囫圇吞棗地吃上一些,到電視上來講,也是講得出名的。
易中天教授應該是有這個心得的。
他在電視露臉之前,或許有點兒名氣,但沒有露臉後的大,更沒有露臉後的紅,想來他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學者能把書齋裏的成果,通俗化地,通過傳媒講給受眾,而且又能使受眾坐得安穩,聽得受用,這也算是一種成功了。
臉兒一熟,最直接的好處是他成了人們掛在嘴上的談資,說狼說老虎說狗熊,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堪比如日中天的“超女”競選,每個人都有她的“粉絲”,易中天亦不含糊,贏取了一個龐大的擁躉群,自稱“意粉”或者“乙醚”,狂熱地追捧易中天。有人還上網發帖子,拉出朱自清、周氏兄弟和俞平伯等人為易中天墊背,說什麼朱自清不善言詞,一到講台,碰到女生旁聽他便立即臉紅,忐忑之間,課也講不紮實;周氏兄弟和俞平伯等也不是演講的高手,往往言辭吞吐,令人費解。這都是做教授的缺點,易中天就不了,他有學識,具才情,算教授裏的一等人物。不僅他自己吃到了“甜棗”,還給了萬千同行一些啟示:原來學問可以這樣做!原來可以走出書齋服務大眾!原來死灰文化的價值不菲!原來溺水的中國文化人可以這樣自救……“意粉”和“乙醚”的追捧可能過了點頭,卻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