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部門經理說:“最近,我們推出的新產品確實太少,但是,我們也有困難呀,就連少得可憐的預算,也被財務削減了一大半。”
財務經理說:“我是削減了你的預算,要知道,公司的采購成本在上升,我們沒有多少錢了。”
采購經理忍不住跳了起來:“不錯,我們的采購成本上升了10%,可是,你們知道為什麼嗎?俄羅斯一個生產鉻的礦山爆炸了,導致不鏽鋼價格上升。”
大家說:“原來如此。這樣說,我們都沒有多少責任,哈哈……”
大家得出的結論是:應該由俄羅斯承擔責任。
公司的老總麵對這種情景,無奈地苦笑道:“這樣說來,那我隻好去考核俄羅斯的礦山了?”
故事中的部門經理們不但不承擔共同的組織責任,就連各自的應該承擔的責任都在盡力推脫,一旦所有的部門都形成了這種風氣,就會造成企業組織中責任鏈的斷裂。
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清楚地說明了假如在一個公司內部,找替罪羊成了一種習慣,大家都互相埋怨,互相推卸責任,就不會再感到道德的壓力與約束了。於是,推卸責任變得理所當然起來。老總責怪副總,副總責怪部門經理,部門經理責怪員工,員工責怪客戶,甲部門責怪乙部門……久而久之,就形成一條奇怪的責怪鏈。
其實現實中不乏這樣的真實案例。
羅飛是一家建築公司的營銷部經理。因為他口才好,又懂得周旋,所以上司安排他去處理公司在外地的一樁工程收尾過程中與當地居民發生的糾紛,希望他與外地公司的幾位負責人共同協調,把這件事處理妥當。
但羅飛覺得,這些事務不屬於他的職責範圍,因此工作起來不積極。在處理具體事務時,又自恃是總裁派來的人,總是一意孤行,不與分部負責人積極配合,結果沒把事情辦好。加上他不了解當地的民俗民情,還與當地居民發生了尖銳的衝突。當總裁責怪他時,他卻把責任全部推到分部負責人的頭上。總裁對事情進行了一番詳細的調查後,終於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經過,不但給了羅飛罰薪處分,還對羅飛的人品和能力產生了極大的懷疑。
事隔不久,羅飛又因公司業務與分部那幾位負責人進行了工作方麵的交接,大家都記恨他當初嫁禍於人的做法,借機報複他,導致羅飛業務上的失敗。無奈之下,羅飛不得不辭職,離開了這家極有發展前途的公司。
責任鏈的缺失不僅給公司造成負麵影響,也為自己埋下了隱患。一個由責怪鏈構成的組織,以及在這個組織中工作的員工,他們的未來恐怕不會樂觀。
其實,在工作中出現了問題,找替罪羊並不是長久之計,它不僅對問題本身無益,還會影響團結,形成不必要的內耗,甚至造成人人自危的氣氛,在人與人之間築起高牆。自然,這也極大程度地摧毀了員工個人的創造力。
有人曾說,一個優秀的員工應該永遠為兩件事負責,一件是目前所從事的工作,另一件是以前所從事的工作。如果真正做到了這兩點,那麼,他一定是個有出息的員工,因為他能夠以負責的精神為企業責任鏈的健康運行出力,同時也在為自己的將來鋪路。一旦責任鏈形成了,就能使每個員工都能盡自己的力量推動每一項計劃,從而把每個人的潛能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據統計,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是8年,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是35年,壽命超過10年以上的民營企業,不到總企業數的5%。中國企業為什麼活不長?為什麼很多企業有高利潤,卻不能持久?是什麼導致了企業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