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一想,是啊,我可以這樣幹,但是,他又遲疑了一下:“公司僅有我一個人,怎麼行呢?”
菲恩似乎胸有成竹,“你可以找人幫忙。比如我,我就可以四處推銷你的‘卡耐基課程’;還有,以前畢業的學生中肯定有幾個人可以當老師的。”
他們兩人邊走邊談,一會兒就回到了卡耐基的公寓裏。兩個人熱烈地商討著公司大計,整個晚上也就很快過去了。最終,卡耐基拿定了主意:他要在紐約和賓夕法尼亞大學裏開設“公眾演說課程”,教導人們如何演說(包括談話)、擺脫煩惱以及處理人際關係,還在青年會租用教室,招收學生舉辦“卡耐基課程”。與此同時,培養一部分骨幹分子作為助手。菲恩則去紐約各地和全美推銷課程。
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奇,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一己之努力。
——王永慶在這之後不長時間,卡耐基的事業就初具雛形。他組織課程,每天下午六點到七點四十五分以及八點到十點三十分上課,每位學生必須起立發表演說。每節課都給講得不錯的學生發些獎品,比如鉛筆、書本之類的。課程內容得到了固定,總共十四節,比如擺脫憂鬱、團體勵誌,等等。他把詮釋、精練及舞台上的自我教育融入了課程中,並組合了戴莎忒的革命原則、麥克凱伊的明智運用原則以及學院中沙爾卡特的啟發式教學。
除此以外,卡耐基還找到了幾個合夥人兼教師,比如羅賓、列文、福尼斯等。在這群人中間,卡耐基又是教師又是領導者,因此他開始十分注重對領導能力的研究。
而上課的學生們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畢竟他們中有許多人是經理、董事長等管理人員,他們要求卡耐基提供能用於工作上的領導技能。於是,卡耐基逐步給他們講解四個原則,也是四道作業,要求他們在課堂上談一談自己實際運用的情況。
原則之一,除與正在處理的問題有關的資料外,其他東西統統從桌麵上消除。
上課時,卡耐基在黑板上寫下了英國詩人波浦的名句:
“秩序是造物者的第一法則!”
他告訴學生們,這是懸掛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頂棚上的幾個大字。然後,一言不發地坐在一邊,等待有人起來解釋。
這時候,羅蘭·威廉斯站了起來,他說道:
“當我麵對一張擺滿回複信件、報告、備忘錄的辦公桌時,我就感到緊張、忙亂、煩惱。更糟的是,我滿腦子惦記著:‘事情太多,時間太緊’,我感到疲倦,長此以往甚至懷疑患有高血壓、心髒病和胃潰瘍。”
“有的人書桌上堆滿了各種資料。如果他能把那些次等重要的東西全部收拾起來,他將會發現處理工作可以更輕鬆、更正確。我稱之為家務料理,這是我的經驗!”
“某報發行人告訴我,他的秘書清理他的一張辦公桌時,竟然發現了兩年前遺失的一台打字機。”
最後一個笑話,引來了滿堂喝彩。卡耐基也站起來,連聲誇耀,並接著說道:
“我本來決定讓大家多說,自己少說幾句話。但是這種輕鬆的故事使我想起了精神病醫生威廉·沙特拉博士告訴我的一個故事,我把它講出來供大家分享!”
學生們饒有興趣地聽著卡耐基引述的故事:
“芝加哥某大公司的總經理,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向沙特拉博士求醫。”
“正在說話的時候,電話鈴響了,醫院有事找博士。他馬上處理,剛放下話簡,另一部電話又響了,隻好離席去接電話,又是很緊急的事,不久,又有位同事找博士征詢對某一重病號的處置意見。博士隻好把客人幹晾在一邊長達十分鍾之久。當博士向總經理先生致歉時,奇跡出現了。”
“總經理回答說:‘沒關係,沒關係!’醫生,從你的身上我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病根。回公司後,我將立刻改變自己的工作習慣。對了,臨走前,可否讓我看一下你的辦公桌抽屜?”
任何人隻要做一點有用的事,總會有一點報酬。這種報酬是經驗,這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也是人家搶不去的東西。
——[美]亨利·福特“博士打開抽屜,裏麵隻有一些紙筆之類的事務性用品,而且少得可憐!患者疑惑地問道:‘你未處理完的文件呢?未回的信函呢?’博士說:‘全都辦完了!’”
“六個星期後,那位總經理盛情地邀請博士到他公司參觀,他完全變樣了,全身上上下下沒有一點兒不適之處。他特地打開抽屜,對博士說:‘以前,我有兩間辦公室和三張辦公桌,抽屜裏堆滿了未處理的文件,但既無暇也無心去處理它們。自從和你作一席談之後,我即將那些舊文件或報告書,全部作了清理。現在,我隻用一個辦公桌,工作一來立即處理,絕不拖延積壓。所以,現在我已全無因延滯工作而帶來的緊張感和煩惱。’”
卡耐基的講述引起了聽眾的沉思,他又適時地向學生們布置了下次的作業,也就是第二項原則:
按事情的輕重緩急去處理。
第一天上課,卡耐基讓十多個學生講一講他們的工作後,告訴大家一個實例:
“從一文不名到佩普索·蘭特公司的董事長,查爾斯·拉克曼僅用了十二年時間,他認識到了一日之計在於晨的道理,養成早上五點起床的習慣。他認為,清早最適於思考,他利用這段時間仔細籌劃一天的計劃,並按事情的重要程度去處理,所以要成為領導者你就得學會這點,並且做到,舉重若輕、舉輕若重。”
這時,有一位老者站了起來,大聲說道:
“我叫H.P.赫威爾,擔任美國鐵路公司的董事。每次召開董事會,我們都要空耗大量的時間,結果審議了多數議案,但大部分未解決。會後,我們每人都抱一大堆報告書回家再研究。”
“後來,我建議同事們一次隻審議一個議案且必須當場作出結論。結果,在實施了我的建議後效果非常明顯,一切皆可按預定計劃順利處理,再也不會留下任何尾巴,回家後也不必為公事費神。”
他接著充滿自信地說:“根據我的經驗判斷,卡耐基先生要交給大家的第三個原則應該是——麵臨問題時,當場解決症結或重點,決不拖延。”
卡耐基滿意地點點頭,並大大讚譽了赫威爾先生。然後,他又說:“我要說的第四個原則是學習組織化、代理化、管理化。”
“許多企業家都不懂得(或不放心)將事務委托他人執行,事無巨細一攬全包,一天到晚,忙得焦頭爛額,無暇思考事情的輕重緩急,終日處於緊張、焦躁、煩惱不安之中,長此以往,可能會‘英年早逝’或者患上別的毛病。”
“的確,委事以人是不容易的,可分層負責是不可缺少的。經營大事業的人,如果不學會組織化、代理化、管理化,終將會心力交瘁。如果你們留心一下每天報紙的訃告,你們就會感到,不學會組織化、代理化、管理化,對人的身體是極大的傷害,畢竟個人的力量是極為有限的。”
卡耐基在課程中不知不覺地給學生們灌輸了管理教育的內容,他的方式不是那種機械地灌輸一些管理原則,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討。卡耐基發現,這種獨立思考、主動參與的方式啟發了課堂裏的每一位學生。人們也普遍認為無拘無束和熱忱是“卡耐基課程”的最大特色,上課不必反複地背誦,更不需要做筆記。
“卡耐基課程”不僅在紐約、華盛頓盛行,而且,還被推銷到費城、底特律、亞特蘭大、達拉斯等大城市,遍布全美各地,普遍地受到們的歡迎。
無論是誰,無論是任何偏見,都不能阻止人們通過從事商業而致富。
——[英]托克維爾這個時候,卡耐基發覺自己完全成了一個領導者,他開始有了很多吩咐或者命令,有了社交場合的應酬,盡管他不習慣於此。這個時候,他開始研究人際關係,試圖為學員們找到一套到處受人歡迎的方法。在這期間,他通過研究發現:一個人隻要對別人真心感興趣,在兩個月之內,他所得到的朋友,就比一個要別人對他感興趣的人在兩年內交的朋友還要多。
為此,他動員屬下的老師給那些知名人物寫信,每一封信都收集大約一百五十名學生的鑒名。並且,在信中說,自己知道那些人很忙,忙得無法準備一篇演講,因此附上一些問題請他們回答,沒過多久,很多著名的小說家、政界要人紛紛來到“卡耐基課堂”發表演說。
後來,卡耐基深有感觸地談到這些,說,“行動比言語更具有力量。當那些大人物來時,我給他們以真誠的微笑,並記住每一個人的名字,因為我深知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像穿過烏雲的太陽一樣能帶給人們溫暖;記住對方的名字並把他(她)叫出來,等於給對方一個很巧妙的讚美。”
卡耐基因課程遭到非議,最終離開了青年會;同樣,卡耐基在克服了暫時的挫折後,又通過他的課程確立自己的事業,並且越幹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