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卡耐基課程的有效性及影響力
如果有一個訓練班能像卡耐基課程一樣成功,那必定是因為背後有一個教育哲學作為基礎,促使它獲得成功,而絕不可能是運氣使然。
卡耐基不斷地戰勝困難,逐步確立了“卡耐基課程”的訓練特色和內容。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願意接受卡耐基的訓練,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卡耐基課程的有效性是非常明顯的。正因為如此,卡耐基課程的影響力也遍及全世界各地。
不論想法如何絕妙,隻會空想而不付諸實施,等於沒想一樣。不做出來讓人瞧瞧,誰也不會去注意你的高妙想法。
——邱永漢如果有一個訓練班能像卡耐基課程一樣成功,那必定是因為背後有一個教育哲學作為基礎,促使它獲得成功,而絕不可能是運氣使然。
戴爾·卡耐基是成人教育的先驅。由於年輕時學的是教育學,他很熟悉那個時候的教育哲學家。多年以來,他又不斷地試驗新的教學方法,並且采用了符合他自己目的的教學方法。
從一開始,他就對約翰·杜威的“實證”哲學感興趣。他認識到成人唯有深入到學習的過程之中去,才能學得最好。他不相信傳統的填鴨式講課的教學方法。他要求卡耐基課程的教師不得一味地隻顧自己講課,他告訴他們,講課隻是企圖把教師的知識強加在學生身上,卻不一定能夠使學生確實學習到。他要求教師必須鼓勵全體學員親自參與,以求從卡耐基訓練中獲得最大的益處。學員參與的活動由提出報告、團體演習到角色演出,在某些課程中,還有小組討論。
卡耐基各班也深切地了解到個別差異的存在,因此要學員從各方麵來和自己受訓前的感覺相比較,而不要和其他的學員相比。不與看起來進步較快的同學相比,可以防止學員產生己不如人的感覺。教師幫助學員的方法,是讓他們知道自己每一堂課的進步情形。在頭幾堂課中學員就已經定了自己的目標,教師記住每個人的目標,並且指出以後的課程,將會怎樣有助於達到他們的目標。
卡耐基要求教師強調可能獲得的益處,指出每一次的學習如何能培養技巧,展示改變態度可以產生的效果,以此來誘發學員產生達到他們目標的動機。學員每一次發表談話,教師都指出其進步的地方。如果某一位學員表示他之所以參加卡耐基課程,是希望在工作上能和屬下相處得更好,如果他在談話中說他已經應用了某項人際關係原則,教師在講評時就會說:“在這件事上確實表現了你非常重視同事關係的感覺。”這就表明了對學員領導方法的讚揚,並且為學員贏得了全班同學的讚譽。
卡耐基課程的教師都是積極的、善於鼓舞人的,並且樂於讚許人,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他們非常注意適時地增進每一個學員的能力,在學員發表談話之後,教師作非常簡要的講評——通常隻是三言兩語——為這個學員及全班同學點明他的重大成就是什麼。卡耐基認為,講評要在談話之後立即提出,因為心理學的研究證明,立刻作講評比在稍後作講評,更能使學員接受和記住。這是戴爾·卡耐基教學方法的重心,因為這樣去做,學習過程就變得很重要,學員也會知道他自己的反應和能力。
如果學習僅限於教室內,那麼卡耐基課程就和其他的補習班一樣了。但是卡耐基課程和其他的補習班有根本的不同,因為學員要把所學到的東西帶進他們生活的每一方麵。輔導學員確實地把所學到的東西真誠地、有意義地運用於生活中,是教師的責任。卡耐基的課程結構是由簡單漸進到複雜,而且在課前、課間以及課後都加以應用。例如,先在一堂課中討論人際關係中的某項原則,課後研讀有關的文字資料,在下一堂課之前加以運用,然後在上課時提出報告。而且由於課堂中所產生的群體推動力量,學員幾乎都是自動自覺地去實際應用。
卡耐基機構已退休的主管教學的副總裁格瑞·鮑丁指出,卡耐基的教育哲學基於好幾項主要的心理學原則:卡耐基課程是遵循皮爾土和詹姆斯的教學法而訂定的實用教育課程。但它並不探究教學程序中的心理學道理,而是直截了當地提出容易了解的原則,讓學員去遵行。舉例來說,教師要學員選擇一個他自己了解並渴望演說的題目。這個原則背後的哲理是:一個人談論他所熟悉的事物,會覺得自由自在,而且會有自信心。這是深層次的理論分析,而學員隻知道這是自己選題目的實用辦法而已。
如果你是個像我這樣能力平平的人,找些難事做,你就會有可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英]哈維·瓊斯戴爾·卡耐基設立每一個班都有一個宗旨,即提供學員有助於達成他們目標的技術。教師使用的方法、技巧以及工具等等,也都要接受徹底的訓練,以協助學員達到他們學習的目的。有一樣事情是可以確定的:卡耐基課程絕不是機械的、呆板的。卡耐基堅持必須先求內心的成長,然後才形之於外的原則,尊重每一個成員的個性。戴爾·卡耐基說明了這項原則:“我們不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為人——就是我們能夠,我們也不會這樣做。我們所能做的隻是幫助一個人更有效地運用他所具有的任何能力和天賦才能。除去了畏懼,一個人就能夠表達他所要表達的任何意思;在這種辦法之下,整個人就能致力於實現自己所想實現的目標。這種能表達自我的新自由所帶來的快樂和力量,常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思想和行動方式,但是人的本身並沒有改變——隻是比以前更能夠運用他自己的稟賦而已。我們不能夠把人們內心裏所沒有的資質給他們,但是可使他們認識他們自己的資質,並且鼓勵他們去運用這些資質。”
戴爾·卡耐基的訓練是基於對人的本性的分析:人能自我肯定、視自己為一個有價值的人,並能夠因為了解自己而達到目標。這樣的想法在教室中都能切實地實踐起來。學員知道了鼓勵別人的原則,他們渴望有力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從而覺得更有自信,變得更快樂,使自己成為對社會有更多貢獻的一員。生活變成了挑戰,工作不再呆板無趣,而家庭的關係也變得溫暖、有意義。
卡耐基教學方法也借用完形心理學學派的理論。完形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應該考慮到一個情況的整個形態,而不是考慮這個情況中的各個組成部門。他們認為:“整體美比它的各個部分的總和要大。”
這個觀念通過教師而運用於卡耐基課程中,也就是教師關注的是整個的個人。大多數傳授說話或公開演說的訓練班,用了很多時間談怎樣和聽眾的眼光接觸、腳的位置怎麼放、怎樣運用講稿大綱……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事。而卡耐基課程所注意的,則是教人克服畏懼、表達真誠、傳達熱忱,以及在講演時注意聽眾一般的反應。因此,嚴格地說,卡耐基課程並不是教授公開演說,而是追求自我發展的課程。學員在班上發表談話,實際上隻是一種方便法則,以協助學員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掌握現實的狀況。如果重點隻放在談話的某一部分,而不是整個談話(或不是在發表談話的人),那麼學員可能隻記得一些細枝末節的講評,而學不到真實的和重要的東西。所以,集中關注於事情的整體,而不是它的各個部分,教師就可以從學員身上引發出肯定而積極的行為反應。
卡耐基教學法的另一個重要理論基礎是“自我暗示”。這個觀念是由艾默爾·柯烏爾在20世紀初期提出來的。柯烏爾的看法是,一個人內心的“自我談話”決定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並且是行動的基礎。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認為“我是一個失敗的人”,結果肯定會失敗;如果一個人認為“我一無用處”,這個人就會真的一無用處;如果一個人認為“我是落伍人物”,他的行為必然會像個落伍的人物。
但在另一方麵,如果一個人認為“我能夠成功,我正在進步,並且會愈來愈好”,那麼他一定會成功。柯烏爾在“自我談話”方麵最著名的建議是:“不斷重複地對自己說,每天我在各方麵都愈來愈好。”
卡耐基課程提供了好幾種運用這種觀念的方法。一開始的時候,每一個學員就得到教師的講評和同學掌聲的鼓勵,所有學員都獲得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卡耐基課堂上,每一個人發表談話之後,回到他的座位上,都帶著已經完成了一樁大事的感覺。這種感覺由聆聽別人的談話,而獲得進一步的加強。發表了談話的人看到別人發表談話也很成功,他對成功的信心就建立了起來。卡耐基課程所產生的樂觀和熱忱,傳達到每一個學員,並且因此而傳達到全班。這種“內在的”或“自我的”暗示,就促成了絕對的成功。
下屬希望上司能理解並滿足他們的真正的需要,但痛惡上司的家長式的態度。
——[新加坡]帕金森另外一種教學方法則更為直接。在講授熱忱的這一堂課裏,教師告訴學員,在走到講台前對全班發表談話之前,先要為自己作打氣的“精神講話”。很多學員報告,他們在做重要工作前,都給自己說上一段“精神講話”。推銷員在去見可能的買主之前給自己來一段“精神講話”;職員去見主管要求升級或加薪前,也給自己一段“精神講話”;尋找工作的人也報告,他們在麵試之前給自己來段“精神講話”,結果幫助他們找到了工作。
由於一個人必須感覺成功才能成功,卡耐基課程的教師就努力使每一個學員在發表談話之後,覺得有成就感。他們的講評集中肯定學員好的表現,而不注意他的手勢、呼吸、姿態、大綱、筆記或講話的風格上,所有的講評都強調整個講演的優點。以這種態度來鼓勵學員,學員就容易建立起自己的感覺。學員都等待著上每一堂課,他們帶著新建立起來的自信,從一堂課到另一堂課。在課程結束的時候(甚至在結束之前),這種自信已經成為他們整個生活形式的一部分。
戴爾·卡耐基使用這種建立自信的方法,遠早於史亦納提出的“操作製約”理論。好的表現立刻給予嘉勉,並不斷強化,缺點則不予注意,到時候學員自然會把好的表現養成為習慣。每班最有進步的學員都受到獎勵。此外,在改進人際關係和控製憂慮方麵有成就的,也給予特別的獎勵。得獎的人都特別重視這些獎勵,並把獎勵作為自信的見證。此外,稱讚和嘉許的氣氛也培養了學員積極肯定的態度。
在卡耐基各班的每一堂課中,每一個學員都有兩次、偶爾還有三次在班上發表談話的機會,有的是即席的,有的是有準備的。班上沒有長篇大論的講課,老師隻能用大約一分鍾的時間作簡短的介紹,或在談話後講評。從每一節課學員參加的情況來看,就可以知道效果非常良好。
卡耐基各班皆使用三本教科書,作為教室內活動的輔助教材。這三本書是:《語言的突破》、《人性的弱點》以及《人性的優點》。此外,也發給學員有關特別主題的小冊子,為特別課程作準備。這些小冊中最重要的一本是《卡耐基課程手冊》,其中概略列出每一節課的內容以及學員的作業。
演說的練習以學員的實際經驗為基礎,這樣可以使學員了解自己的發展和動機。班上學員從聽眾的角度,來聽一個同學講他本身經曆的事情,就可以認識到大家經驗之間的相似性。他們認識到在某種情況下,自己所感覺到的畏懼並沒有什麼稀奇。學員也可以發現應用卡耐基課程所講授的原則和戒條的價值,因為發表談話的學員就是活的見證,它們證明這些原則和戒條的功效,證明了這些原則應用在私人生活和業務上,都能獲得益處。
學員們在團體中的相互影響,在老師誘發的讚揚氣氛中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教師不用有損信心的批評,教師強調學員發表的談話中的整體優點,如果有需要改正的地方,教師也以間接的、不傷人的方式達到改正的目的。在這種寬容的氣氛中,每一個人都受到鼓勵,敢於隨心所欲地、自由地表達自己。
身為老板,若不全心全意地去幹,又有誰來替我們打點一切呢?相反地,假若職員看見我們如此賣力,他們也會精神抖擻起來。
——郭少明卡耐基每門課程前的三分之一時間,都用來建立學員的自信心。教師逐漸要求學員做挑戰性較強的練習,用這些練習設計來增強學員的自信心和征服畏懼的能力。要使一個人敢於在一組人前發表談話,最困難的一點就是要建立這個人的自信心。由於談話是人與人之間應對和溝通的最常用方式,所以,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多麼地需要勇氣。
在自信心建立起來之後,卡耐基課程的重點就轉向現在和未來,並且把相當多的時間放在人際關係、避免憂慮、記憶姓名、散發熱忱以及其他積極肯定的想法等等方麵。談話的練習在頭幾堂課中,是以個人早年的生活經驗為內容,而現在則集中於學員每一節課與每一節課之間的活動、工作和家庭情況。
卡耐基要求,在每一堂課中,教師隻擔任催化劑的功能,鼓勵學員采取行動。並回應談話。教師使用兩種工具,以使學員相信他們自己和他們的能力,一種是講評,另一種是直接的幫助。
最近在紐約市卡耐基課程的一節課中,教師就表現了講評的效用。學員瑪麗剛剛發表了談話,雖然她講的事情很有趣,但是瑪麗講話的時候卻非常僵硬,欠缺活力,她的手勢也拘謹和不自然。教師對她的講評是:“各位同學,他們看到瑪麗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吧?她現在會使用手勢了。這表示她要把她的意思告訴我們,她確實經曆了她所說的這件事情。我們來看看她表演成功的地方。瑪麗,你是我們的老師,你再一次表演給我們看,你會表演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