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言談多變,學會自圓其說(3)(1 / 2)

公元743年,安祿山已任平盧節度使,入朝時玄宗常常接見他,並對他特別優待。安祿山競趁機上奏說:"去年營州一帶昆蟲大嚼莊稼,臣即焚香祝天:我如果操守不正,事君不忠,願使蟲食臣心;否則請趕快把蟲驅散。下臣禱告完畢,當即有大批大批的鳥兒從北飛下來,昆蟲無不斃命。這件事說明隻要為臣的效忠,老天必然保佑。應該把它寫到史書上去。"

如此謊言,本來十分可笑,但由於安祿山善於逢迎,臉皮已厚至無形,唐玄宗也並沒有懷疑他的憨直誠篤。

安祿山是東北混血少數民族人,為了讓唐玄宗不看出他做假戲的破綻,他隨時都會補上一出好戲,來強化唐玄宗對自己的信任度。他常對玄宗說:"臣生長苦戎,仰蒙皇恩,得極寵榮,自愧愚蠢,不足勝任,隻有以身為國家死,聊報皇恩。"玄宗甚喜。有一次正好皇太子在場,玄宗與安祿山相見,安祿山故意不拜,殿前太監大聲嗬斥道:"安祿山見殿下何故不拜?"安祿山假意驚叫道:"殿下何稱?"玄宗微笑說:"殿下即皇太子。"安祿山又假裝不明白似的問道:"臣不識朝廷禮儀,皇太子又是什麼官?"玄宗大笑說:"朕百年後,當將帝位托付,故叫太子。"安祿山這才裝作剛剛醒悟似的說:"愚臣隻知有陛下,不知有皇太子,罪該萬死。"並向太子補拜,玄宗感其"樸誠",大加讚美。

公元747年的一天,玄宗設宴。安祿山自請以胡旋舞呈獻。玄宗見其大腹便便竟能作舞,笑著問:"腹中有何東西,如此龐大?"安祿山隨口答道:"隻有赤心。"如此荒謬的謊言卻博得了玄宗的讚譽,玄宗命他與貴妃兄妹結為異姓兄弟。安祿山競厚著臉皮請求做貴妃的兒子。從此安祿山出入禁宮如同皇帝家裏人一般。楊貴妃與他打得火熱,玄宗更加寵信他,競把天下幾乎一半的精兵交給他掌管。

安祿山的叛亂陰謀許多人都有察覺,一再向玄宗提出。但唐玄宗被安祿山"深藏不露"的假象所迷惑,將所有奏章看做是對安祿山的妒嫉,對安祿山不僅不防,反而予以同情和憐惜,不斷施以恩寵,讓他由平盧節度使再兼範陽節度使等要職。

安祿山的計策得手,見唐玄宗對他已隻有寵信毫不設防,便采取"乘疏擊懈"的辦法,搞突然襲擊,燃起了"安史之亂"的戰火。他的戰略部署是傾全力取道河北,直撲東西兩京洛陽和長安。

這樣,安祿山雖然隻有十餘萬兵力,不及唐軍一半,但唐王朝的猛將精兵,皆聚於西北,對安祿山毫不防備,廣大內地包括兩京隻有八萬人,河南河北更是兵稀將寡,且和平已久,武備廢弛。麵對安祿山步騎精銳的快速突擊,唐軍自然是驚慌失措,毫無抵抗能力。因而,安祿山從北京起程到襲占洛陽隻花了33天時間。就是這樣一個無賴之徒,竟然把大唐皇帝打得潰退千裏。

安祿山陰謀的得逞,就在於他做假戲的功底之深厚,竟然讓唐玄宗看不出一點破綻。假戲做得圓滿,自然事情也能圓滿地解決。

8.懂得如何替別人圓謊

有些事情,你明明知曉是個謊言,但迫於形勢,卻不能說出實話,這時要想明哲保身,就得掌握替他人圓謊的技巧,既要讓對方有麵子,還要幫助他瞞天過海。

說話和做事是人生的至大作為,但至於何時說、如何說與何時做、如何做,要拿捏得準一些。斷然不可說不該說的話,做不該做的事。

在生活中,有的事"做得說不得",而有的事又"說得做不得",尤其是對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混世圖名之流,就更是如此。因為他也知道自己的喜好是為人所不齒的,所以你在投其所好時,一定要善於幫他把謊話補圓,天知、地知,你知、他知,雙方心領神會即可。

有些事情,你明明知曉是個謊言,但迫於形勢,卻不能說出實話,這時要想明哲保身,就得掌握替他人圓謊的技巧。具體應把握以下兩點:

第一步,要千方百計打聽到對方說謊的原因所在,並用圓謊的技巧,把這作為一個好機會加以利用。如果利用得好,對方一定會認為你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一個善解人意的人。

光緒六年,慈禧太後染上奇病,禦醫日日進診,屢服良藥,竟不見好轉。此時,朝中尤為焦急,遂下詔各省督撫保薦良醫。兩江總督劉坤一薦江南名醫馬培之進京禦診。

馬培之,字文植,在江南被人譽為"神醫"。於是一道聖旨從北京下到江蘇,征召馬培之進京禦診。馬培之家鄉孟河鎮的人,無不為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馬培之卻是歡喜不起來。他自忖:京華名醫如雲,慈禧太後所患之病恐非常病,否則斷不會下詔征醫,可見西太後之病乃非同小可。此去要是弄不順,隻怕毀了懸壺多年所得的盛譽,還可能會賠上老命。

七月底,馬培之抵達京都,即打探西太後之病況。其時,關於慈禧之病眾說紛紜,有人傳是"月經不調",有人說是"失血症",還有一些更離奇的傳說。馬氏拜會了太醫院的禦醫,先作打探,卻不得要領,心中不由十分焦急。後又連日訪問同鄉親友,最後還是-位經商的同鄉認識宮中一位太監,請這位太監向西太後的近侍打聽慈禧患病的真實起因以及有關宮闈之秘。果然,從這條黃門捷徑傳出了消息,使馬培之大吃一驚:慈禧太後之病乃是小產的後遺症,所謂的"奇病"隻不過是一個掩人耳目的幌子。但是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產?馬氏吃驚之餘,心中已明白了大半,也自覺心安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