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言談多變,學會自圓其說(2)(1 / 2)

高明的論辯家在被對方點出失誤時,絕不強詞奪理,他們或點頭微笑,或輕輕鼓掌。如此一來,觀眾或聽眾弄不清葫蘆裏賣的什麼藥。有的從某方麵理解,認為這是他們服從真理的良好風範;有的從另一方麵理解,又以為這是他們無謂辯解的豁達胸懷。而究竟他們認輸與否尚是個未知的謎。這樣的辯論家即使要說也能說得很巧,他們會向對方笑道:"你講得好極了!"

當我們的謊言出現"漏洞",被人家點出時,為了避免當麵丟醜,一定要及時改口,采取有效的補救手段為自己打圓場,否則要想化解難堪是很困難的。

在實踐中,遇到這種情況時,有三個補救辦法可以幫你打圓場:

①移植法,就是把錯話移植到他人頭上。如說:"這是某些人的觀點,我認為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這就把自己已出口的某句歪曲事實的"謊言"糾正過來了。對方雖有某種感覺,但是無法認定是你說了謊。

②引申法,迅速將錯誤言辭引開,避免在錯中糾纏,讓自己露餡。就是接著那句話之後說:"然而正確說法應是……"或者說:"我剛才那句話還應作如下補充……"這樣就可將漏洞填平。

③改義法,巧改錯誤的意義。當別人發現了你謊言中的漏洞時,幹脆重複肯定,將錯就錯,然後巧妙地改變錯話的含義,將明顯的錯誤變成正確的說法。

5.借助情感的力量將"謊"補圓

真正的說謊高手,除了利用語言的力量外,還會借助情感力量的輔佐,將善意的謊言說得情真意切,不留一絲漏縫。

想要說服他人,卻又抓不著突破口,是許多人說話難以進展的原因之一,但很多善於說話者,勇於從道義人手,借助感情的力量將善意的謊言說到對方心坎裏去,讓聽話者不服也不行。

義,是一種促進力、凝聚力,它能讓每一個具有基本道德的人主動擔負起某些責任與義務。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有些人麵臨困境,通過報刊、電台等媒體發出呼救時,會有許許多多素不相識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獻出一份愛心。因為這是從道義上激勵了每一個普通人,從而獲得了一份支持與幫助。

但也不是說所有以義相"求",其"求"的內容都是深遠、重大的。在平常的生活瑣事之中,為了達到目的也可耍些手段,憑借道義,讓對方對自己的謊言深信不疑,為已辦事。

公元208年,劉備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夏口,勢孤力單,繼續與曹軍對抗完全沒有前途可言,除與盤踞江東的孫權聯手以外已別無他途。

這麼重大的使命若交付一位平庸的使者,一定照實陳情:敵方勢力強大,我方危在旦夕,請孫將軍出兵相援不勝感激雲雲。劉備身邊能勝此任的唯有諸葛孔明,他早就胸有成竹,自薦過江,尋求孫吳出兵抗曹。他掩蓋了敵強我弱的事實,用感情的力量迷惑對方,後來終於說動孫權,成功地完成了聯吳拒曹的使命,以至造成後來三國鼎立之勢。

諸葛亮是怎樣打動孫權的呢?諸葛亮見到孫權先說了這樣一番話:"如今天下大亂,將軍在江東舉兵,劉備在江南集結,目的都在與曹操爭奪天下。眼下曹軍勢如破竹,威震天下,空有英雄氣概對他是無可奈何的。加上劉備之軍漸漸敗退,將軍您宜早做應對,好生斟酌才是。如果貴國的軍力能夠與曹操對抗,就即刻與他斷交;如果無力與其對抗,那幹脆就迅速解除武裝、俯首投降算了。可依我看來,將軍似乎在表麵上要服從曹操,其實內心裏很是猶豫不決。目前形勢已很急迫,沒有多少時間讓您猶豫了,希望馬上定下主意,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諸葛亮的話中無不透露了對孫權的奉承之意,假意為對方著想,實則在暗自籌劃。

孫權愣了一下,反問道:"照你說的形勢如此嚴峻,劉備怎麼不趕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說:"君差矣。齊國壯士田橫您該知道,他在道義上不能投靠漢高祖,寧可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劉備是漢室後裔,具有英雄資質,目前雖然困頓,仍有八方壯士慕其英名,源源而來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於事成與不成,隻有靠天命決定。豈可向曹賊投降呢?"

孫權聽後大叫一聲:"我擁有十萬大軍,承父兄之業,更豈可輕易言降?"

此時的孫權是一個26歲的青年將軍,血氣方剛,自尊心強得很。孔明就是利用孫權的這個特點,或者叫做弱點,用言語刺激孫權的自尊心,使他的意誌向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轉化。

孫權雖然大叫不降,其實內心也很不踏實,又向孔明問道:"現在這種情況,除了劉備之外再也找不到能與曹操作戰的軍隊,可劉備最近連吃敗仗,不知是否有軍力與其再戰?"

這些是孫權真正擔心的事情,他也知道光憑東吳自己的力量敵不過曹軍。

孔明早有準備,他隱瞞了劉備軍弱的形勢,為打消他的不安,孔明說道:"劉備確實吃了敗仗,但現在軍力不少於一萬。而曹操之軍雖眾,但長途遠征疲憊不堪。這一次為了追擊我們,曹軍的輕騎兵一晝夜競跑了三百裏,這好像古人說的,再有力的弓箭若射的距離過遠,就連一張薄的布也無法穿過。再者,曹操北兵不慣水戰,我方占有地利;荊州之民雖然表麵上服從曹操,內心卻是時時準備反抗。如果將軍集精兵猛將與劉備之軍配合,聯手作戰,一定會擊敗曹軍。天時地利俱在,剩下的隻看將軍您的決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