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就是要善做"麵子"工作,既要照顧到對方"麵子",還要考慮到自己的麵子。最關鍵的是這種"塗脂抹粉"一定要讓它能瞞天過海,不留痕跡。
馬培之在太監的引領下,不知拐了多少官巷,跨過多少門檻,終於來到了金碧輝煌、侍衛森嚴的體元殿。隻見四十多歲的慈禧太後,臉上雖然塗著很厚的脂粉,卻難掩那血虧的麵色。西太後先詢問馬氏的籍貫、年庚以及行醫經曆的一些細節,然後由太醫介紹聖體病況。當時在場的還有京外名醫薛福辰和汪守正等人,於是由薛、汪、馬三醫依次為西太後跪診切脈。診畢,三位名醫又各自開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後。隻見老佛爺看著薛的方案沉吟不語,再閱汪的方案麵色凝重,此時三大名醫莫不緊張,無不沁出冷汗。但當太後看了馬的方案後,神情漸轉祥和,金口出言:"馬文植所擬方案甚佳,抄送軍機及親王府諸大臣。"
眾人聽罷,心中的石頭落地,而馬氏更是歡喜。馬培之對慈禧太後的病因本來已心中有數,再切其脈,完全暗合產後失血症。馬氏並沒有揭穿太後的"謊言",道破其真正的病因,在其方案上隻字未敢言及婦產的病機,隻作心脾兩虛論治。而在具體藥方上卻是暗度陳倉,聲東擊西,用了不少調經活血之藥,此正中慈禧下懷。西太後本來對醫藥就有所了解,見馬培之方案,甚合己意,這是因為醫生開的藥方要抄送朝中大臣,以做到既能治好病,又可遮掩私醜、塞住眾口。馬氏的藥方正符合這兩種要求。而薛、汪兩位名醫的方案雖然切中病機,脈案明了,在醫術上無可挑剔,但免不了投鼠忌器而拆穿太後的"謊言"。後來,慈禧服用了馬氏所開的藥,"奇病"漸愈,一年後基本康複。馬氏本人因此而深得慈禧太後的信任,留京良久,並且賞賜極豐。但是此後無論是在京還是返歸故裏,馬培之對慈禧的病根兒始終守口如瓶,因而得以安享晚年。
9.用迂回的策略予以反擊
對於一些不能得罪的人的刁難,不要急於做正麵的反擊,可以采用迂回的策略,先編造事實為自己開脫,再攻其薄弱環節予以反擊,隻要你言之有理,就能克敵製勝。
語言的把握是最玄妙的,在被迫"說謊"時,要眼不眨、心不跳。
清代著名才子紀曉嵐很善於駕馭語言,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
有一回,乾隆皇帝想開個玩笑以考驗紀曉嵐的辯才,便問紀曉嵐:"紀愛卿,"忠孝"二字當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立刻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
"臣領旨!"
"你打算怎麼個死法?"
"跳河。"
"好吧!"
於是,紀曉嵐假裝走向河邊,做出去跳河的假象。
可是,不一會兒,紀曉嵐又回到了乾隆皇帝跟前。乾隆笑道:"紀愛卿何以未死?"
紀曉嵐編造了一個謊言,回答道:"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
"此話怎講?"
"我去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向我走來,他說:"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要死呢?你應該回去先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他跟當年的楚王一樣是個昏君,你再死也不遲啊!""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連連稱讚道:"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為當今的雄辯之才。"
這裏,乾隆是根據紀曉嵐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之論叫他去死,此令順理成章。紀曉嵐臨陣進退皆無道理,隻有迂回出擊,做出去跳河的假象,接著他編造了"遇到屈原"這一虛假事實,為自己開脫,將自己不能死的理由,推給了自己謊言中的角色。當然,如果就此結束,他的詭辯還不算高明。接著,他假中做假,借助"屈原"的嘴為自己圓謊,指出"如果皇上承認自己是昏君,我就去死"。而乾隆當然不可能承認自己是昏君,所以,紀曉嵐很自然地也就把自己從"死"中解脫出來。
正是因為紀曉嵐巧用以謊言來填補謊言的技巧,在毫不損害乾隆麵子的情況下,點出他的無理之處。不僅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充分的不死理由,還博得了皇帝的歡心。
對於一些不能得罪的人提出的難題,不要急於做正麵的反擊。可以采用迂回的策略,先編造事實為自己開脫,然後,在編造事實的基礎上,再編造另一事實來自圓其說,隻要你能言之有理,又能抓住對方的漏洞,不動聲色地予以反擊,攻其薄弱的環節,就能克敵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