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魔從哪裏來 (1)(1 / 2)

前麵講過,《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內心從凡入聖的修行曆程。雖然全書反複描述唐僧落入各式各樣的凶惡強大的妖魔手裏,有時連金牌護法孫悟空也無能為力,但是最終都能化險為夷,平安脫險。《西遊記》就是想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妖魔。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而魔鬼總是存在於想象的世界,存在於唐僧的思想和念頭裏。唐僧每次的安然脫險,靠的是他內心的佛性和對和尚戒律信條的嚴格堅持。

唐僧遭遇的八十一難,準確地講應當是磨難而非災難,是達到成功前的種種磨礪和鍛煉。細分析起來,無外乎有以下兩種:考驗和警示。

考驗又分兩種:一種是菩薩對取經一行人的考驗:當收服了沙和尚,西天取經的四人團隊正式建立後,唐僧慨歎路途艱苦,想早些找人家安歇,悟空就說:“出家人餐風宿水,臥月眠霜,隨處是家,還問哪裏安歇,何也?”八戒也抱怨行李沉重,悟空用大師兄的身份教導八戒:“既是秉正沙門,須是吃辛受苦,才做得徒弟。還像在高老莊一樣自在,恐不能也。”因為唐僧對出家的思想準備不夠,還有留戀家庭、渴望舒適生活的想法,菩薩就出來考驗他們了。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黎山老母點化成身家億萬的孀居徐娘和漂亮的富家女,家有水田三百餘頃,旱田三百餘頃,山場果木三百餘頃,黃水牛一千餘隻,騾馬成群,豬羊無數,東西南北,莊堡草場,六七十處……要招師徒入贅做戶主。

唐僧先是裝聾作啞,瞑目寧心,寂然不答,後是如癡如蠢、默默無言,再三被逼問時,就好似雷驚的孩子,魚淋的蝦蟆,呆呆掙掙,犯白眼打仰。不知道唐僧是不是有羊角風的底子,不過唐僧內心的鬥爭肯定非常激烈,否則不會有這樣的反應。好在唐僧還是通過了考驗。悟空和沙和尚應對考驗,就輕鬆得多,一個說:“從小就立誌當光棍。”一個說:“打死也不幹這欺心之事。”當然也有考試不及格的,八戒“聞得這般富貴、這般美色,心癢難撓,坐在椅子上,如針戳屁股,左扭右扭,忍耐不住”。假借喂馬,偷偷跑到後院管富婆叫“娘”去了。八戒第三次成功入贅,被象征著家庭束縛的“珍珠衫”捆綁得動彈不了,吊在樹上,出了大醜。如果唐僧被考倒,沒有通過,西行旅程恐怕也會就此取消了。

另外一種考驗,就是唐僧師徒與內心欲望的較量。師徒四個都是強壯的男生,都有七情六欲,所以難免會有幻想,內心會很掙紮,因為幻想,心魔就出現了。第七十二回“盤絲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情”裏麵,代表著七情六欲的盤絲仙女,放出絲網纏住取經的和尚。八戒被情網罩住掙脫不了,撞得鼻青臉腫,表明八戒在和欲望的較量中又一次失敗了,八戒的內心還不夠堅強。豬八戒同學的考試成績總不及格,所以最終不僅做不了佛,連羅漢也做不了,隻能做個淨壇使者。

對於唐僧的警示則是直指唐僧自身的多種弱點:

唐僧畏懼艱險,疑神疑鬼,偏就讓他屢屢落入凶險境界。看見山高,就讓悟空當心虎狼,聽說有妖魔,就“魂飛魄散,戰戰兢兢坐不穩雕鞍”,結果真的被金角大王、銀角大王抓走。看見山勢險峻,就“急兜韁忙呼行者”,說:“須要仔細提防,恐一時又有邪物侵我”,結果遇到了強悍的妖怪:紅孩兒。看到通天河寬廣難渡,“就口不能言,聲音哽咽”,果然被金魚精攝到了水裏。隻要唐僧一思考,妖精就出現。這就是在告訴唐僧:境由心造,提醒他要放棄雜念,心無掛礙,遠離顛倒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