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執著“相”,隻重視事物的外表,不做頭腦的思考和邏輯分析。所以有黃眉怪假變雷音寺,讓唐僧以為到了西天,看到魔王裝扮的佛祖,不加分辨地納頭下拜,結果落入妖魔的陷阱。借此告訴唐僧修行不能迷信,讓唐僧學習破“相”。
唐僧貪圖安逸,禪心放鬆,就有犀牛精出現,讓唐僧在金平府貪賞上元燈會,沉醉美景樂而忘返時,樂極生悲,落入妖洞受苦。提醒唐僧要忘掉身體的享受,去追求心靈上真正的大自在。
唐僧小有成就即不思進取,小富即安。妖魔就喬裝仙人出現,用假道理勸唐僧放棄修行,享受人間快樂。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詩”,三藏和四個樹精開月下派對,喝茶作詩、賞月談道,沉醉其中,樂不思蜀,全忘了取經的任務,直到妖魔要強留唐僧成親,唐僧才明白一切都是前進的阻礙。藉此醒示唐僧: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所以說《西遊記》裏沒有妖魔,《西遊記》裏的妖魔可以理解為磨難的“磨”,是作者告訴我們,唐僧的智慧圓滿,經曆了許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錘煉。
真實的魔並不存在,隻有心魔,心魔代表的是不好的品質:凶惡、嫉妒、貪婪等陰暗的品質,這些惡的品質才是“魔”。非但真實的魔不存在,其實我們想象裏麵金光閃閃、具備三十二瑞像的佛也不存在,佛代表的是美好的品質:覺悟、智慧和仁慈等光明的品質。
如果有魔,那麼魔也是唐僧內心想出來的,因為唐僧對妖魔充滿恐懼和幻想,擔心妖魔會出現,結果被妖魔占據了內心,魔就真的出現了,這就是心魔。如同看鬼故事看多了的人,走夜路時就會認為遇到鬼一樣。所以《心經》裏說心無掛礙,就無顛倒恐怖。
如果唐僧念念是正念,那就連心魔也沒有了。但是唐僧還是凡夫,經常會有不好的思想冒出來,所以會有魔出來考驗他,為難他,使他能夠警醒,時刻努力保持積極、正確的想法和行動。如果說有妖魔,那魔就是代表負麵的思想和情緒,唐僧自身的多疑、軟弱,都屬於魔的範疇。所以唐僧要成佛,先要除魔,戰勝自身的弱點,如同降妖除魔般斬斷陋習,毫不手軟,讓它永不複來。
妖魔的存在,讓我們認識並追求正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每當唐僧有所進步,後麵就會有更大的考驗,等待唐僧去突破。所以如果沒有妖魔,唐僧就不會最終完全覺悟,永遠不會成佛,所以魔的存在也是有意義的。
執著“相”所以是凡夫
《西遊記》裏麵,唐三藏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對佛家戒律的嚴格奉持。不近女色:麵對菩薩扮演的富婆用財富和女色考驗時,唐僧“好似雷驚的孩子,魚淋的蝦蟆;呆呆掙掙,翻白眼打仰”。不貪財:不收施主一文錢財,連烏雞國王和女兒國王送上來的王位都絲毫不動心;王位都不要,當然更不會偷盜,在“情亂性從因愛欲,神昏心動遇魔頭”這回,八戒、沙僧要偷拿妖魔變化的棉背心,唐僧正色地製止,教導他們說:“公取竊取皆為盜。”不飲酒:一路上隻有在離開長安,唐王親自送上一杯送別酒時,不敢不接,才象征性地喝了一口酒。殺生和誑語就更沒有了。
但是即使這樣,唐僧依然是凡夫,還要受魔王的磨難,依然要靠悟空的保護。雖然唐僧品德高尚,受人尊重,稱作大德是可以的,但是還不是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