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悟空與無字真經 (2)(1 / 2)

晚上遇到好心的楊老頭夫婦留宿,楊老頭的強盜兒子半夜回來要殺唐僧。唐僧師徒被楊老頭放跑。強盜們追上來時,悟空白天的一肚子怒氣徹底釋放,俗話說:衝動是魔鬼,悟空開始了他西行旅途上最惡劣的表演:掄開鐵棒亂舞,打倒了一片,唐僧一看悟空發瘋,嚇得往前猛跑,八戒、沙和尚不敢上來勸悟空,也跟著唐僧跑。悟空從逃走的幾個強盜裏找到楊老頭的兒子,砍了頭,提著頭追上唐僧,展示給唐僧看。唐僧看了沒說話,直接就從馬上掉了下去。八戒看不過眼,忙上去一腳把人頭踢到路邊,用釘鈀刨點土蓋住了。

這次悟空做得實在太過分,前一天打死了兩個人,唐僧並沒有驅逐悟空,也沒念緊箍咒,不過是聲情並茂地責罵了悟空一頓。楊老頭招待他們吃飯睡覺,又好心半夜放跑了他們師徒,悟空卻存心殺死了楊老頭唯一的兒子,簡直喪心病狂了。悟空的嗔怒心太重,自尊心太強,唐僧的怒罵指責,使得悟空心理失控,才做出瘋狂的殺人行為。悟空理所應當地被唐僧第三次驅逐。事情就此還沒有結束,被逐後的悟空心生二意,才有後來的真假悟空難辨,大鬧天宮、地府的情節,構成了西天取經路上最嚴重的一個事件。

當然了,矛盾的暴露不是壞事,矛盾暴露得越早、越徹底,越有助於矛盾的解決。用中國特色的政治語言來描述:悟空經過菩薩的幫助,內心的反省,唐僧的言傳身教,通過這次事件,思想覺悟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師徒們曆盡辛苦,終於到達天竺國。天竺國不是天堂國,師徒在地靈縣第三次遇到了山賊。悟空的表現是怎麼樣的呢?“行者就地撾把塵土,望上一灑,念個咒語,乃是一個定身之法;喝一聲‘住’,那夥賊——共有三十來名,一個個咬著牙,睜著眼,撒著手,直直的戰立,莫能言語,不得動身。”悟空這次不僅沒打強盜,還要審問強盜。悟空“拔下些毫毛,吹口仙氣,變作三十條繩索,一齊下手,把賊扳翻,都四馬攢蹄捆住,又念念解咒,那夥賊漸漸蘇醒。”……審問清楚了,悟空“將身一抖,收上毫毛。那夥賊鬆了手腳,爬起來,一個個落草逃生而去。”這裏的孫悟空,再也不是原來那個猴性十足、好鬥衝動的悟空了,是一個穩重、幹練、心性平和的悟空。

經過漫長取經旅途的考驗,悟空慢慢覺悟,逐步獲得了智慧和心裏的寧靜。佛是什麼?佛就是“覺悟”和“覺他”。頑劣的悟空從妖猴最終也做到了佛,其中所經曆的艱險和心靈的磨難,並不比唐僧遜色。隻是因為唐僧是《西遊記》的主角,所以唐僧遭遇的磨難都給予了正麵的集中描寫;悟空作為配角,他遭遇的磨難就隱含在文字之中,散落在情節之外,讓讀者自己去體味、歸納和分析。

悟空三論《多心經》

唐僧師徒在寶象國救了公主,被寶象國君臣百姓簇擁著送出城門。一路上又是春天景色,師徒們邊走邊看,見眼前又有一山擋路。唐僧有點心慌,勒回馬頭說:“徒弟們要仔細。前麵這座山高,恐怕有虎狼阻擋。”悟空不以為然,說:“師父,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你記得那烏巢禪師的《心經》嗎?那上麵不是講:‘心無掛礙;無掛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嗎?”唐僧也不以為然,心想:我當然記得,浮屠山烏巢禪師親自口授我《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翻譯過來就是“登大智慧彼岸的心經”,我把它當成修行的口訣。你當時站在旁邊冷笑,不懷好意的。

我問禪師前麵路途多遠,人家才說了“野豬挑擔子,前麵遇水怪,千年老石猴,那裏懷嗔恨”,你上去就用鐵棍子搗人家。人家不和你計較,生出萬朵蓮花,駕金光回了巢穴,後麵的話也沒有告訴我……悟空見唐僧遲疑,接著又說:“師父,隻要你‘掃除心上垢,洗淨耳邊塵’,心裏空空,還怕什麼虎狼?”唐僧幡然醒悟:對呀,把心裏打掃成空,就沒有虎狼在心了;非但沒有虎狼,連擔心和恐懼都沒有了呀!“時時勤揩拭,勿令惹塵埃”這個道理我明白呀,我怎麼就忘了用了!又感歎悟空雖然粗鄙,不認識文字,但是心有慧根,過耳就能心下大悟。自己能有這樣的徒弟,取經的前景一片光明呀!唐僧不由得喜上心頭,樂而忘憂,催開白馬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