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悟空與無字真經 (1)(1 / 2)

話說師徒四人,餐風宿水,曆盡艱險,終於進入了西方國土。眼前又見一座高山,唐僧習慣性的驚恐又發作了,叮囑悟空前麵山嶺峻峭,千萬小心。悟空知道師傅囉嗦成性,笑著回答:“佛土就在眼前,斷乎沒有妖怪了,師父您就消停吧!”唐僧繼續發揮他死纏濫打、得寸進尺的語言風格,跟進道:“徒弟呀,雖然離佛地不遠了,但是前幾天那些和尚們是怎麼說的?他們說從他們的慈雲寺到天竺國的城都還有兩千裏,天竺國的城都到佛土還有多少裏他們也不知道哩!再說這兩千裏我們走了多少,誰也不清楚呀!”悟空聽了這番話,心裏不由擔憂,知道如果不把唐僧的話題徹底刹住,唐僧接下來的發言至少要兩萬字。所以悟空忙拋出狠話:“師父,你是不是又把烏巢禪師的《心經》忘了!”

回想取經路上,每當唐僧心生畏懼,囉裏囉嗦時,悟空就諷刺唐僧:天天嘴裏誦的《心經》,怎麼用的時候全忘了,沒有高僧的樣兒呀!惹得老和尚冒火,心裏不痛快。這一次一樣好使,唐僧果然不高興了,說:“《心經》是我的隨身衣缽,是我吃飯的家夥!自從烏巢禪師教了我,哪天我沒念呀,哪天我忘了呀。我現在都能倒著背了,怎麼會忘!”

悟空說:“你倒是會念,可是你不懂呀。”唐僧心說你又提舊茬,讓我不自在,心裏一激動,嘴裏就罵上了:“猴頭兒,怎麼說我不懂,我不懂,你懂嗎?”隱台詞是:你就是個猴子,野路子出身,你不讀書,不看報的,不像我大和尚正規科班,幼讀詩書,長大又研讀經史,學問淵博,你說我不懂,那咱們四個裏麵還有懂的嗎?悟空幹脆地迸出四個字:“我懂,我懂!”此言一出,唐僧、悟空再不做聲了。

旁邊笑倒了一個豬八戒,喜壞了一個沙和尚。八戒說:“掌嘴!猴哥裝得好大的臉!和我一樣的妖精出身,沒參過禪,沒聽過經,沒近過佛,怎麼會懂經?那你先給我講講吧,你怎麼不出聲了?我等著聽呢。”沙僧說:“二哥你也信他的,大哥是出個話題,讓師父走長路好解悶呀。大哥懂什麼經?懂耍棒子倒是真的。”八戒、沙僧的語言鋪墊,引出了唐僧真心的讚歎:“悟空懂的是無字的真經,他得到了正解,你們閉嘴吧。”

這個情節的設計太出人意料,讀懂《心經》的,竟然是不讀書、不看報的,耍槍弄棒、打打殺殺的武夫孫悟空。

但是認真想想,這個結果也是合乎情理的:粗鄙的慧能也不識文字,但他聽到別人誦《金剛經》,馬上心下了悟。所以悟空的開悟也不稀奇。悟空不懂《心經》,也從未學習經文,但悟空勇於踐行,心記佛祖和菩薩的教誨,魔來擋魔,妖來殺妖,是真正的修“行”,不是修語言和文字,所以他理會的是真經。

反觀唐僧,把《心經》倒背如流,天天念著“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可是他隻停留在嘴上,時常被恐懼、多疑的情緒包圍,見到險惡就戰戰兢兢,見到妖怪就跌下馬來,動不動就心懷故裏,想一想征途就心生煩悶。一路上倒是悟空提醒他,西行的旅程雖遠,但是隻要見性至誠,念念回首,靈山就在眼前,提醒唐僧“掃除心上垢,洗淨耳邊塵,如果能萬緣都罷,諸法皆空,取經功到自然成”。

“經典”講的智慧和覺悟,與文字沒有關係,智慧來自於探索和實踐,執著文字和知識,隻會漸行漸遠。如同你熟讀駕駛手冊而不上路練習,你永遠不會掌握駕駛的技巧。

按照吳承恩的意思理解,此時的悟空已證了菩提,隻等著麵佛後佛對他的印證了。

悟空三打山賊

西天取經的旅途,對唐僧師徒中的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學習和提高的過程。悟空一直在和自己嗔怒、衝動和暴力的心理和習慣作戰。悟空在保護唐僧的旅途上,前後三次遇到山賊,三次的心態也各不相同。三次不同的做法就像標尺,標注了悟空在修行上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