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真道理和野狐禪(1 / 3)

話說孫悟空用盡心機,請如來出麵收服了大鵬妖,解救了唐僧,離開獅駝城繼續西行。又走了幾個月,走到了小兒國。

小兒國裏麵正在上演人間的悲劇。家家把孩子放到鵝籠裏,隻等湊夠一千一百一十一個,就要送給國丈當藥引子做藥,給皇上治病。唐僧嚇得骨軟筋麻,失聲痛哭。八戒上來解勸:“師父呀,你是怎麼了,‘專把別人棺材抬在自家裏哭’,常言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殺的又不是你的孩子,和你何幹。我們還是趕緊脫衣服睡覺吧。‘莫替古人擔憂’。”八戒覺得自己的話說得文采飛揚,沒想到唐僧哭得更厲害了。唐僧邊哭邊說:“想不到八戒的道德素質這麼低下,我就更難過了。”

悟空斷定國丈是個妖精,就讓唐僧明日上朝麵君,自己暗地跟隨,找機會拿住國丈,讓他現出妖精原形給國王看,再教國王一些寬欲養身、愛惜子民的道理,勸他放回孩子。唐僧也沒主意,隻有點頭的份兒。

第二天唐僧上朝,看見國王病病怏怏的。還沒說上幾句話,國丈氣宇軒昂地來了。嚇得國王掙紮著起身迎接,唐僧也起身行禮。國丈見是取經的和尚,就盤問唐僧修行的道理。唐僧從容作答,國丈厲聲批駁,兩人一番會晤,成就了一段真道理和野狐禪的對白:

國丈說:“西方取經之路,黑漫漫的有什麼好去?”唐僧說:“西方極樂世界,哪點不好呢?”國王出來打圓場:“既然僧是佛的弟子,不知道和尚能不能長生不死?學佛能否長生呀?”唐僧說:“做和尚的,把世界的一切都放下了;找到了內心的智慧,就不再尋求什麼法術。大智閑閑,不生欲望幻想所以淡薄;真知默默,寂滅了思慮所以逍遙。不關心三界裏麵的富貴和長生,不在意身體和情緒的舒適與愉悅。禪定打坐,獲得智慧和平靜,布施別人,鏟除自身慳吝。大智若愚,用無為之心做事,不用計謀,從不鉤心鬥角;說采陰補陽,實在是謊言,服藥長壽,也是假話。隻要清心寡欲,自然就益壽延年。”

國丈聽了,用手指著唐僧,直到說完了以下好幾百字才放下來活動活動胳臂:“呸!呸!呸!你這和尚滿口胡言!參禪打坐,都是胡亂修煉。俗話說‘坐,坐,坐!你的屁股破!’你不知道我修仙的好處:我修仙,骨骼清秀;我煉道,精神氣足。采天地的靈氣,吸日月的精華。和白雲為伍,以仙花做伴;看彩霞,飲朝露。騎白鶴,上天宮,跨清鸞,到太虛。能上天入地,能長生不老,能采藥煉丹,能化符水除妖,能白日升騰。不比你們這些修心的和尚,離不開凡塵,看我仙風道骨,怎麼不強過你們一路苦行的和尚。儒、釋、道三教的最上品,就數我的法術高!”

國王聽了趕緊點頭,就怕給嶽父喝彩慢了,回後宮王後不給自己好臉。滿朝文武一看國王點頭,齊拍手喝彩:“儒、釋、道三教最上品,就數國丈的法術高!”轉眼悟空降伏了國丈,打死了王後,現出白鹿、狐狸的原形給國王看。國王羞愧,認真向唐僧請教養生的道理,滿朝文武又齊呼“萬歲洪福,得遇聖僧,得真道理,一定萬壽無疆”!

國丈隻修神通和本領,不修內心。為了自身的神通本領,就要吃別人的孩子,所以國丈是妖精。悟空、八戒、沙和尚,都是修煉成功的仙道,能上天入地,呼風喚雨。但是能降伏外界,卻不能降伏自身的心魔,難改自身厄運,所以要做唐僧的徒弟,進入正確的修行門路,洗心革麵,從新修行,如悟空所說,“借門路修功”。唐僧的修行法門是“修心”,依照奉行的“經”也是《心經》,唐僧追求的,是心靈的徹底解放和解脫。相比之下,高下立現。是呀,如果不能剪除煩惱,還是被思慮所困,那麼長生長壽,不就是在無邊的苦海裏活受罪嗎?

《西遊記》裏麵小兒國這一章節,目的就是要借唐僧和妖精國丈之口,辯明修行的真理和假理。

唐三藏與六賊的戰鬥

唐三藏開始西天取經的路途伊始,就下決心降伏心猿、打煞六賊。心猿的降伏還算理想,對悟空幾次放逐,悟空最終都回心轉意,一心一意地保護唐僧。那麼對六賊的戰鬥又如何呢?

一路上,悟空曾多次提醒唐僧,防範六賊。走到黑水河時,聽到水聲震耳,唐僧就大驚說:“徒弟呀,又是哪裏水聲?”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悟空感到好笑,說:“你這老師父,也太多疑,做不得和尚。我們四個人,怎麼偏你聽到什麼水聲?你把《心經》又忘了?”唐僧不服氣,就問悟空:“《心經》一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個字,你說我忘了哪句了?”悟空是說唐僧忘記了《心經》講的道理,唐僧認為悟空在說他忘記了內容詞句。所以悟空教導他的師父:“老師父,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出家人,眼不視色,耳不聽音,鼻不嗅香,舌不嚐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這就是所謂的祛褪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睹事物,疑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麼能上西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