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天色已晚,唐僧勒馬道:“徒弟,今宵何處安身也?”行者道:“師父,出家人莫說那在家人的話。”三藏道:“在家人怎麼?出家人怎麼?”行者道:“在家人,這時候溫床暖被,懷中抱子,腳後蹬妻,自自在在睡覺;我等出家人,哪裏能夠!便是要戴月披星,餐風宿水,有路且行,無路方住。”八戒道:“哥哥,你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路多險峻,我挑著重擔,著實難走,須要尋個去處,好眠一覺,養養精神,明日方好捱擔。不然,卻不累倒我也?”行者道:“趁月光再走一程,到有人家之所再住。”師徒們沒奈何,隻得相隨行者往前。
前麵又見一座高山峻嶺。三藏心驚,問道:“徒弟,前麵高山,有路無路?是必小心!”行者笑道:“師父這話,也不像個走長路的,卻似個公子王孫、坐井觀天之類。自古道:山不礙路,路自通山。何以言有路無路?”
從上麵文字來看,悟空更像是唐僧的老師或者朋友。悟空教授唐僧的是“精進”這門課程。沒有悟空的鞭策,唐僧能不能走完漫長艱險的西天旅途就是個問號了。我們再來看下麵的段落:
……三藏在馬上歡喜道:“徒弟,我一向西來,經曆許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險峻之處,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遠路,我們好整肅端嚴見世尊。”行者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沙僧道:“師兄,我們到雷音有多少遠?”行者道:“十萬八千裏,十停中還不曾走了一停哩。”八戒道:“哥啊,要走幾年才得到?”行者道:“這些路,若論二位賢弟,便十來日也可到;若論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還見日色;若論師父走,莫想,莫想!”唐僧道:“悟空,你說得幾時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時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難。隻要你見性誌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悟空這裏是在提醒唐僧,不要被外境所紛擾,時時提起精神用心修行,念念都放在尋找內心佛性上。
……三藏在那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裏山勢崔巍,須是要仔細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行者道:“師父休要胡思亂想,隻要定性存神,自然無事。”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麼這等難行?我記得離了長安城,在路上春盡夏來,秋殘冬至,有四五個年頭,怎麼還不能得到?”行者聞言,嗬嗬笑道:“早哩,早哩!還不曾出大門哩!”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謊,人間就有這般大門?”行者道:“兄弟,我們還在堂屋裏轉哩!”沙僧笑道:“師兄,少說大話嚇我,那裏就有這般大堂屋,卻也沒處買這般大過梁啊。”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孫看時,把這青天為屋瓦,日月作窗欞,四山五嶽為梁柱,天地猶如一敞廳!”八戒聽說道:“罷了,罷了!我們隻當轉些時回去罷。”行者道:“不必亂談,隻管跟著老孫走路。”
……那師父戰戰兢兢,進此深山,心中淒慘,兜住馬,叫聲:“悟空啊!我——
自從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趲馬兜鈴。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瀝,茴香何日拜朝廷?”
孫大聖聞言,嗬嗬冷笑道:“師父不必掛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進,還你個功到自然成也。”
這兩段文字裏,意思就更加明顯了:唐僧繼續前行的勇氣,至少有部分是來自悟空。悟空儼然成了唐僧繼續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西遊記》也借悟空之口,對悟空的“精進”態度做出了讚賞:“……行者跳將起來道:‘師父,夢從想中來。你未曾上山,先怕妖怪,又愁雷音路遠,不能得到,思念長安,不知何日回程,所以心多夢多。似老孫一點真心,專要西方見佛,更無一個夢兒到我。’”
既然悟空代表精進的品行,取經路上,降妖除魔的工作由悟空完成,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了。悟空曾犯下十惡不赦的大罪,為天地不容。戴罪修行,他的修行難度比普通人一定大許多。悟空最終也能證道成佛,功德圓滿,悟空的成佛之本就是——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