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真道理和野狐禪(2 / 3)

唐僧聽了心裏稱是,就把《心經》背誦得更勤勉了,時時背誦,希望能念念不忘,祛褪六賊。但是一念疏忽,還是被六賊鑽了空子。

話說唐僧四人西行旅途已過多半,漸近西天。走到了金平府慈雲寺,這裏的僧人聽說是東土來的和尚,又是唐王的禦弟,紛紛稱奇,見禮過後,熱熱鬧鬧地把師徒請進了方丈,不用分說,招待豐盛齋飯。師徒四人想著以往化齋的艱難,不由得歡喜。吃了齋飯,在旁的眾僧人又一起挽留唐僧,說今天是正月十三,晚上就開始有燈會了,到了正月十五最熱鬧了,不僅處處點燈,夜夜歌舞,還有個節目叫“金燈橋”,是上古就留下來的節目,非常具有文化和考古價值,並且視覺效果震撼。燈會一直到正月十九,機會難得,你們走過路過可不能錯過呀!

這都是些什麼和尚呀!出家人做在家人的事情,來了個外國的和尚大家圍著看,晚上還要看燈節,一看就要從正月十三看到十九,還有時間念佛嗎,就是嘴裏念,心裏想的也是燈會吧!可見出家人未必是真和尚,身體出家了,可能心還沒有出家。

可能是被僧人們熱烈的氣氛感染,唐僧一念之差,就留了下來。連看了兩天燈會,越看越有趣。到了正月十五,早早吃了晚飯,就和寺裏眾僧高高興興地進城看金燈去了。後果可想而知,正看得眼花繚亂,心馳神往的當口,哪想到樂極生悲,被三個犀牛精化作假佛攝走,才有了唐僧的第七十六難:玄英洞受苦。

本章的判詞裏說:“喜怒憂思須掃淨,暫挺暫住墜三途。”唐三藏西行即將成就,一時放鬆,貪圖玩樂,寬了禪性,魔頭馬上趁勢而入,才有此一劫磨難,完全是唐三藏自己惹的禍。

《心經》裏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貪圖感官的享受,包括聲色、美食、美味,或是身體的舒適,或是心理的滿足,都是外在的快樂,會讓人忘掉尋找內心最本質的快樂,轉而舍本逐末。但是外在的快樂從來不長久,執著外在的快樂,失去後必然痛苦、沮喪。而不斷追求這些外在快樂的過程,也必然是苦多於甜,痛大於樂,結果是使我們陷入不斷的錯誤輪回中。

吳承恩由此發感慨道:“起念必然有愛,留情必定生災。”

正是因為“眼耳鼻舌身意”的難防,才又被稱為六賊,不僅是我們凡人,連唐僧這樣發誓成佛、時刻提心精進的好和尚,也被六賊鑽了空子,受了懲戒。

出家人做善事不做惡事,隻能保證是個好人,未必能成好和尚;如同我們遵守公司紀律,是個好員工,但是不能保證我們事業就能成就。不論我們是凡是聖,也不論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如果要想達到目標,斬斷六賊,心無旁騖,不受外界幹擾,都是我們必須學習的功課。

悟空的成佛之本

悟空最大的特點是什麼?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就是“精進”。“精進”就是克服苦難的勇氣和對自己的不斷超越。

唐僧是一個凡人,麵對漫長的取經旅途,如果沒有悟空的鼓勵和督促,很難想象唐僧能夠“到達智慧彼岸”。悟空的精神激勵,在西行旅途中幾乎隨處可見,信手拈來:

……正走處,不覺天晚。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卻往哪裏安歇?”行者道:“師父說話差了,出家人餐風宿水,臥月眠霜,隨處是家。又問哪裏安歇,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