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什麼?其根源是這幾位大學生違背了與西方人交往的“七不問”原則,即年齡不問、婚姻不問、收入不問、地址不問、工作不問、經曆不問、信仰不問。那麼學生在與外國人交談中究竟該注意那些事項呢?
首先,態度要熱情友好,要做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外國人主動和我們交談,不要故意回避,羞於見人,也不要一哄而上,七嘴八舌,好奇圍觀;交談時既不能自慚形穢,在外國人麵前丟掉民族氣節,也不要目中無人,妄自尊大,要體現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良好傳統,麵帶微笑,彬彬有禮。
其次,服飾要整潔、美觀,儀表要莊重,要體現中國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在和外國人交談時不要做與談話無關的事,比如摳鼻子、掏耳朵,指手畫腳;也不要一邊交談一邊搖晃身體;站立交談時,兩腳要直立,不要交叉;坐姿交談時,腰背要平直,不要蹺“二郎腿”。
第三,語言要規範,不要用外國人難以理解的方言、土語,盡量用普通話進行交談;要禮貌用語,用詞要達意,不要用一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語言;言談要把握分寸,褒揚不過頭,自謙要真實。通過優美而有具體內容的語言,體現中學生富有涵養、謙遜有禮的氣質。
第四,談話的內容要維護我國的對外形象。對有關政治傾向性的問題,有關我國的經濟、軍事、科技、信息等,交談時要謹慎,不宜深談。外國人不願交談的事,不要窮問不舍,屬個人隱私範疇的內容,交談中一般均應回避。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在外國人提問時不要隨便作答複。交談時要有答有問,有來有往,讓人感到氣氛和諧自然,但絕不能向外國人索要禮物,亂攀親戚。發現外國人在交談中有不端或不法行為,應及時向外事部門反映,不要自作主張處理。
最後,了解國外人們的種種忌諱,避免不禮貌情況的發生,這也是十分重要的禮儀內容。禮儀內容包括:數字的忌諱,食品的忌諱,顏色的忌諱,花卉的忌諱,還有其他不同國家的各種忌諱。在國際參觀訪問中怎樣與外國學生交往?
我國是文明古國,我國人民素來熱情好客,作為學生在接待外賓時應該表現出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特有的精神風貌:真誠坦蕩,友好相處;節禮適度,不卑不亢。要維護民族的尊嚴,不要妄自菲薄,喪失氣節;要虛心學習對方的長處,不要盛氣淩人,盲目自大;要在原則的範圍內給予對方種種方便,但不要讓對方對我們呼來喚去。總之,要堅持和發揚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保持“禮儀之邦”的民族形象。
具體說來,如果外賓走進學校向我們作友好表示時,應該自然地含笑點頭或招手致意,問好。如果對方主動與我們招手、詢問、交談時,要以禮相待,不要羞於見人,故意回避。與對方交談時,態度要自然和氣,彬彬有禮;座談時,坐姿要端正,切忌仰頭叉腿或全身靠在椅背上;站談時,站姿要規矩,切忌身體晃動,兩手插兜,或抬頭看天,或腳尖劃地。在交流過程中,要注意凝視傾聽對方的講話,切忌漫不經心,東張西望,答話要實事求是,不知道的事不要隨便作答,注意保守秘密,稱讚對方不宜過分,自己謙虛也要適當。如果彼此交談投機,感情融洽並且都願意互送禮物時,一般應該用雙手送物接物,切忌單手隨意一扔或重摔重放。如果外賓正在參觀學校的教學設施,自己又無接待任務,切忌圍觀,尾隨,或當著客人的麵指手畫腳地議論其容貌、膚色、服裝等等。總之,要把禮貌與民族尊嚴有機地統一起來,表現出我們“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民族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