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社會交往之同學篇(4)(1 / 3)

再次,可以想辦法自己動手製作一件生日禮物。假如你能自己動手做一個生日禮物送給同學,那意義又是非同一般了。精心選擇一些材料,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構思一個精巧的生日禮物,豈不美哉!同學也一定會因得到你親手做的生日禮物而感到由衷的高興。那樣,你又為生日宴會增加了一份喜悅。不妨做個賀卡,買張厚而硬紙,在封麵上畫出七彩的花邊,象征著同學多彩的生活;設計一些具有濃鬱節日氣息的圖案,代表著恭賀同學的生日;裏麵用多彩的畫筆寫上自己的賀詞,再畫上同學的肖像,象征你和同學間的友情地久天長。把這張賀卡送給同學,意義就非同一般。當然也可以親自做個花結、背包、襪子等,既方便又實惠,既送了一份真誠的賀禮,更博得了同學的稱許,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在送禮物的方式上也可以做文章。是給同學一個驚喜,還是給同學一種浪漫,都會給所送的禮物增加不同的光彩。具體要怎麼做,要看過生日同學的具體情況。隻要你平時注意這位同學的愛好和品性,稍微動動腦筋就可以讓禮物送得有個性、有特點,博取同學的喜歡。怎樣對待求情徇私的事?

社會中的人際關係猶如一張巨大的網,縱橫交錯,盤根錯節。怎樣處理好這些關係,既不失禮,又不失節,這是放在我們每個少年朋友麵前的一道難題。當你發現同學考試作弊,是秉公告發,還是徇私包庇?當你看到好友損公利己,你是積極勸阻,還是視而不見?做人要做正直的人,我們決不能不講原則,隻講私情,更不能縱容、包庇壞人壞事。

東漢時期,有個大臣叫蘇章,被朝廷派到河北一帶去巡視。蘇章有個同窗好友在山東省清河郡當太守。蘇章一到清河郡,收到了許多狀紙,告發太守貪贓枉法,魚肉百姓。蘇章見狀紙後十分氣憤,但又想到太守是同窗好友,數年不見,一來就查處案件是否會影響友情。他決定,不妨先敘舊,後辦案,於是就設宴請太守。太守聽說巡視大人原來是同窗好友蘇章,一來就設宴相邀,本來緊張的心情也就鬆弛了下來。但又想到蘇章自幼耿直、正派,不知他官場混了這麼多年,會不會變?太守心懷鬼胎地去赴宴了。當他遞上紅帖,蘇章出廳相迎,老同學相見格外親熱。酒席上,蘇章對老同學又斟酒,又夾菜。太守見此情景,趁機暗示說:“小弟在此清河郡三年有餘,得罪了不少父老兄弟,還望大人看在同學的情分上,遇事高抬貴手。如發現小弟有什麼過錯,還請大人多多包涵,小弟絕不會忘恩負義,若大人有興,明日請到寒舍喝杯水酒……”蘇章聽出太守話中有話,斷定他心中有鬼,臉色頓時嚴肅起來,說:“公是公,私是私,公事公辦,怎能跟舊友私情混為一談?”蘇章雙目注視著太守,又繼續說:“如果你真的犯了法,一定從實交代,我蘇章決不徇私情,必定依法辦事。”太守嚇得臉色青白,一下癱倒在地。不久,蘇章核實了朋友的罪證,上報朝廷。

蘇章不受同學舊情影響,不為私情所動,秉公辦事的做法值得讚揚。少年朋友,你能正確處理好同學、朋友中發生的錯事、壞事嗎?你能堅持真理,不為求情徇私者開綠燈嗎?你要做到有人求情不徇私,首先要對求情的人說清楚什麼事情好辦,什麼事情不好辦。違反組織紀律的事情堅決不辦,觸犯法紀的事情更不能辦。要不講情麵,講原則。其次,我們講的人情是建立在正直、誠實、信任的基礎上的,講情不能虧“理”。情理、情理,情是以“理”為基礎的。所以凡私情觸犯了“理”,我們就要向求情者陳述道理,爭取求情者理解你。大多數人是通情達理的,個別的以舊情糾纏不休,你就應推心置腹地規勸他,直至上報老師或有關部門。同學之中缺乏知心者,怎麼辦?

有一支流行歌曲是這樣唱的:“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看來,每個人都少不了朋友。尤其是學生階段,能夠有三兩個知心的同學,交流思想,溝通感情,討論學習,互相促進,生活將會變得更充實、更豐富。

但是,我們有些同學卻有著自己的苦惱。因為他們在同學中缺乏知心者,有歡樂無人分享,有憂愁無人傾聽。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